读书笔记:《岁月流金》2000年6月27日-

《岁月流金》
《人民文学》五十年精品文丛  短篇小说卷 (下)
总主编:刘白羽 . 程树棒    新世纪出版社

借于钱学图书馆。 ( I 247 . 7  632  C 3 )
2000年6月27日读毕。

总是不自觉地把目光聚在五四至解放(建国)前的中国文坛。有时也会顺着时间往下读些东西,然而有些东西却变了滋味,况且还有那么长长的一段历史的空白。于是便失去了再往下读的信心与愿望。而且也并不喜欢那种“百花齐放”的口号,虽对于当时的不失为一种复兴的指引,可于我,在现在的立场上总认为那样的呼号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便会有所改变。并在读彼时文字时,不禁会出现那句口号,然后在文字间寻找,那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初次体味到那复兴的活力是在旧书摊上抱了一撂陈年的《读书》。里面的文章于现在来看,是发黄的几乎没了生气的,毕竟彼时的状态仍然并不确定。然而那些文字,表面上读来很平常(当然也有不少惊人之作),但却能够感受到那文字下面的想要摆脱束缚,寻求新物的力量。读来的感受是早春。比之现在的一些(当然也是部分)刻意求新、异、奇的文字来,反显出它们的优越来。同时也能看出一些现在对彼时继承,而那种变革力量的源头,由我看来似在五四,是对“五四精神”的更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当然拥有此时代的创新。如果更进一步地追溯,怕是能寻及民族文化的传统的潜质来。我似是没能力去追寻了,想来似乎也没有必要。

 与友谈时,知彼时的《小说月报》 (?)上的小说风格,并听说那种风格在现在现时的消隐。于是便十分想去寻找。

 已经说过自己读书时注意力的所在,并且对于现时的小说也读之不多,只不过由时鲜或陈旧的文学刊物上读到一些。喜欢的并不是很多,自己总在想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沉积,过去的东西应比现在的东西可利用之处更多。这样想法的同时也总有一些疑虑:这样会不会失去什么东西呢?

当然会的,例如:你心中能看出“时代”的东西。却不是“现时”的,你能够从中得到感受却由于时间的间隔而显得并不“现实”。由于 这些缺失,需要补充。

或许是不愿付出太多的精力用在选择上,面对众多的杂乱,无从下手。于是便更多地在观看,而不是.........其实,这部小说集也没能给我很多的东西,但至少是在去读的过程中。这部小说选集分三册,这一册正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现时的小说选。能够感受到的是更多的能“触摸”到的感觉。

篇目很多,也无法去每篇都写一些东西。只不过是在读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风格的差异。首先体会到的是文字的差异,这是读翻译作品时无法感受到的那种有差异的本土文字风格。然而知道小说怎么去写(指文字)也是可值一读的东西。然后是那种情节的辅设,还有便是主题。

就读本身来说,各种不同题材的“故事”展现的是多种层面的世态,不必是美的(因为美的价值观在拫大的差别),重要的是现实的气息。这或许与我读时的态度有关吧。很想读到那种写都市里小人物的理想的“故事”,然而却没有,便知空白许多,如果想去填此什么的话。

还有一些文革题材的文字挺合此时心理的。
书里的“故事”也有不少是丑俗的东西,只作故事读过去罢了。更多时候读时的感觉是美的,去体味小说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读时也受到一些启发。如李冯的《十六世纪的卖油郎》是对传统的故事的现代处理。并不是很喜欢他所用的那种处理方式,只是想是一种可以实践的东西。

 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的视角去写故事,由于当时小说产生的环境。它重视情节的曲折变化,而忽略了对人物的处理。可利用传统小说的情节发展,改写成第一人称叙述(或其它)。去写人物主要是写出想要表现的人物。当然需要现时的变化。可去一试。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