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笔记(2001) > 巴鲁特《非理性的人》

巴鲁特《非理性的人》

2005年9月4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美]威廉.巴鲁特

杨照明  艾平      商务印书馆(1995)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B 086 12 )

20011128读毕。

 

又是一册由于题目的原因而借阅的书,原来是对题目进行了简单理解,而推测书的内容的。然而虽没有达到最初的想法,却也读到不少有意味的东西。

“理性”是一种规范的逻辑模式,人类试图用理解去解释一切,结果当然是一种失误。按照“理性”,事物不能自相矛盾,即非此即彼,但往往被更新的发现所推翻。其原因只能去怀疑这规范本身有没有问题。于是有存在主义的哲学表述,书中追溯了“存在主义”在传统中的渊源,而后评介了克尔凱廓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书中提及“”与“理性”概念的不同,却是我以前所未想到的。另外读时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书中只是经意的提及),即“使命的问题,还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答案。似乎去追寻了。

 

“理性”、“存在是存在于西方话语之中的,而这一点在中国的环境中却并非如此明显。这不明显原因有二:矛盾的弱化;矛盾的掩盖。这几天也在读《老子》,发现书中的判断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往往是两个极端的相互容和,并且最终追寻的是“中”(一种和谐的状态)。而这不正是与西方传统中“理性”相对的吗?本书作者介绍存在主义时理清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道路,而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自身传统中汲取新的东西呢?当然也不至于说东方文明去拯救西方的“豪言壮语”,拿出自己的东西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自己”则是此时此地的现实的,这便需要对这种存在进行思考了,而不是照搬或套用。

 

存在主义的发展不正是一种对传统和规范的批判与继承?

 

许多年前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总觉得他所思考的问题很奇特,原来便是对“存在”的一种思考。那本书当时没能读懂多少,但却仍有这么深的印象,应是问题和思考本身的吸引吧。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