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笔记(2003) >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06年1月4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 《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
舒昌善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3年8月4日读毕。

       描述人类历史中的12个瞬间:

1) 太平洋的发现——1913——巴尔沃亚
2) 拜占庭的陷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1453
3) 韩德尔《弥赛亚》——1741
4) 马塞曲——1792——鲁热
5) 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拿破仑、格鲁希
6) 《玛丽恩巴德悲歌》——1822——歌德
7) 黄金国的发现——1848——苏特尔
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1849
9) 越过太平洋的第一次通话——1858——菲尔德
10) 列夫.托尔斯泰离家出走——1910
11) 斯科特队长探索南极——1912
12) 封闭的列车,列宁回国——1917

  以上也可称之为历史的转折点,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由于机遇、偶然性、个人的努力、灵感的闪现等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之处。茨威格也选择了多方面的素材,转折点之后的结果又各不相同,有文明的上升或沉落,有主角的辉煌或失败,读来也极具有戏剧性。而译者后记中所说作者严格遵照历史来写一说(《译者后记》),似乎并不确切,作者所掌握的内容并非完整,而使其连续的方法便是推测和想象,这更像是在写小说,找一种更合理的讲法而已,况且个人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只可能通过逻辑猜测。历史的特写是以历史为底本的创造,毕竟不是严格的历史,作者生动的笔也为阅读者带来了不少的乐趣。读这样的文字,时而由历史事件去想象,而不是作为历史的资料。

  作者茨威格因其小说和传记而闻名,这本历史特写应也属于传记一类,不过是以一段时间,而不是个人的一生为内容。由作者选择的素材来看,也体现了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而不是所谓“人类”的,如太平洋的发现,亚洲人和印地安人应远早于欧洲(1913),但作者却以巴尔沃亚的发现作为发现太平洋的历史时刻。

  发现是有排它性的,惟有第一位发现者放能成为历史的改写者,例如太平洋的发现、南极的探索。巴尔沃亚令其队伍停止而独自登上山头,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位”(欧洲人)。现在看来,此人很有心计,不为人喜好,却成为历史。斯科特的队伍也因晚于阿蒙森到达南极而成为作者笔下的悲剧性人物,最终也以沉睡于南极大陆而结束其探险生涯。作者所述为地理发现,而对于科学来说,也是具有这样特征的。因竞争而失败,也许能成为斯科特这样的英雄;但若依靠其他的手段而获胜,虽进入历史却也不能为人所接受。

  历史的偶然性,也成为形成转折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必然性则是偶然性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偶然性之中的话,很容易见到这背后的东西。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被遗忘的凯尔卡门;滑铁卢的失败也不仅仅是因为格鲁希的错误决策(拿破仑选择格鲁希也是因其手下元帅的缺失)。在这必然性的重压下,许多人登上历史舞台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鲁热写出《马塞曲》是依靠对当时热情的记录而不光是其天才(“一夜之间的天才”)。

  灵感与个人的努力,韩德尔因《弥赛亚》剧词而燃起的创造的热情;菲尔德为越过太平洋的通话而做的多次的努力,在毁誉中的不懈。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成为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在我的感觉中这些人是人类历史真正的群星,因为其自身而在星空中闪耀。

  译者舒昌善在每篇前加了一个序,为内容提要以外,加入少许个人的评论,甚至是对作者文章的补充和批判。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