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工作 > nanowerk上对于KIT的报道,《德国山寨版麻省理工成立》

nanowerk上对于KIT的报道,《德国山寨版麻省理工成立》

2009年4月16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4月11日,在nanowerk上的新闻,报道了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和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aet Karlsruhe TH)组成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已经在法律上通过(Act on the KIT Merger),需要几周听证以后,就可以进行正式合法地操作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新闻的题目用了Germany's version of MIT established,可以翻译成《德国版本的麻省理工成立》(其实,也可以不太正式地翻译成《德国山寨版麻省理工成立》)。麻省理工的缩写是MIT,马萨诸塞是个州。相比较而言,卡尔斯鲁厄只是一个德国城市,所以一定要翻译成中文缩写,应该叫“卡城理工”。德国人取名字的时候讨巧,缩写成KIT,似乎和MIT只差一个字。就像国内泛滥了的“XX交通大学”,缩写成英文都成了“XX Jiaotong University”,似乎实力也可以沾点名字的光。其实,中国的山寨版,马鞍山理工学院(缩写MIT),更逼真。

新闻里提到几个数字,说KIT有员工8000人,年经费7亿欧元。这个数字本身说明不了问题,人均将近9百万欧元。大家都是搞核能的,找找美国2个国家实验室做比较:1)LLNL,员工6800人,年经费16亿美元,人均23.5百万美元;2)LANL,员工12500人,年经费22亿美元,人均17.6百万美元。就算考虑欧元美元汇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下看出和美国的差距了吧。

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和麻省理工比较?尺寸差太远,麻省理工只有1000名老师,1万多本科生研究生。德国不少大学拉出来,就有5万左右学生。德国开始搞精英大学(Elite),估计受到政治家们的影响。但这种教育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当年的办学思想。固然洪堡的原则,应该、也可能随时间改变,但想到当年哈佛大学的改革,还是明显受到洪堡原则的启发,有些精华也不是随意可以丢弃的。由于受到种种束缚,德国精英大学的改革,到最后很可能也是不伦不类。毕竟,这需要政府有倾向性地调整资源,但在民主国家,尤其是普遍接受大众高等教育理念的德国,这样的政策推行起来,可能会有不小的阻力。

分类: 科学工作 标签: ,
  1. 匿名
    2010年2月26日23:42 | #1

    数学都不会算。人均900万欧元?9万欧元吧。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