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随感随想’ 分类的存档

科学合作中的出尔反尔,很符合美国特点

2008年1月6日 没有评论

《科学时报》上的新闻看到:

"12月中旬,美国国会作出决定,拒绝支付早已承诺的在2008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提供的1.49亿美元的资助。《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这一决定让ITER的合作者大为震惊,但不会阻止该项目在2008年的建设。

据《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ITER的官员说,ITER的费用高达120亿美元 (笔者注,实际总经费为100亿欧元,按现在的汇率,实际为将近150亿美元),美国最近的决定会导致项目经费出现9%的缺口,这是美国第二次退出该项目。"

出尔反尔,很符合美国的国际地位。不太清楚美国的第一次退出,是否是在签署协议以后,至少这一次是的。

问题是2008年的1.49亿美元,只占有ITER总经费的约1%。所谓的"9%的缺口"是指美国的总经费,和中国、印度承担的部分相同。而后两个发展中国家,却不太容易作出美国现在的行为。欧盟承担将近一半的经费,对于一个由十几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来说,需要互相之间的协调,经费似乎问题更多。

美国现在非常依赖于石油,整个ITER的经费,只是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1、2个月的花费。而研究项目却可以持续几十年。但始终难以理解的是,美国在承诺以后的随意取消。想想美国在第一线的科学家,应该还是更愿意在国际合作中进行工作的。因此,这个行为更多是政府的、符合美国一贯特点的一个决定。

不过大家放心,到时候如果研究成功了,抢在最前面,收割成果的一定是美国。

新闻链接
(想看看Science上的原文,但暂时没有权限,希望最近可以证实一下)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

关于Christmas的翻译

2007年12月21日 1 条评论

再过一天就要到假期了。

现在想来,Christmas 在国内翻译成"圣诞节",虽然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却并不是特别合理。原意上来看,应该是基督(Christ)-弥撒(mas)的意思。

"圣诞节"似乎是圣人诞辰的所写,显然中国传统的圣人却不是耶稣Christ同志,而是有所特指。我想这个翻译应该来自在中国的基督教教会(没有考证,纯属瞎猜),但似乎这个想法又挺可疑的。中国自孔"圣人"以来就一直无神论、或者疑神论、或者泛神论,反正不是一神论。基督教进中国以后,耶稣同志的名分只能找个类似的替代,于是成了圣人。问题在于,圣人不是神,圣人也可能不只一个。圣诞节,圣人一诞生就不再是原来语义里的神了。看来如果是教会翻译的话,应该直接叫"神诞节"比较合理。

新加坡的翻译似乎是"耶诞节",还是非常合理的。不知道到了国内怎么都会变味道。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

伊拉克赢得亚洲杯

2007年7月29日 没有评论

刚在BBC新闻上看到的。亚洲杯决赛伊拉克国家队1:0击败对手沙特。

一个饱经战火的国家,难得在足球上寻找到一点民族的尊严。在赢得半决赛之后,伊拉克国内依然有一次自杀式袭击,30多人伤亡。

前不久看到CNN一段对于伊拉克儿童的报道,儿童们只能在破损的建筑物附近消磨童年,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安全。眼见的只是一片废墟、杀戮和持枪荷弹的美国大兵。不知道美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创伤,需要多久才能够愈合。想想这个区域也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在有些扼腕。也许美国说,这个是民主的代价,可是这真是伊拉克人民想要的结果吗?看看现在的伊拉克,其实与抗战时期的日占区有些类似:同样有侵略者(美国)、伪军(警察武装)、汪精卫政府(伊拉克政府)、大东亚共融圈的“理想”(民主)。

但愿足球的快乐,可以给苦难带来一丝的安慰。

Powered by ScribeFire.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关于华人基督教新教

2007年6月18日 9 条评论

其实对于宗教,在国内的时候已经有所射猎。到德国以后,开始看一些文化人类学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一些华人基督徒。一直有不少的想法,却碍于人情世故,没有直接表述。只在Blog上简述几点。

  • 基督教与新教
    中国的基督新教教徒(Protestantism)常常称自己为基督教,这样的称谓本没有问题。但考虑到基督教的几个主要分支,实际上这样的翻译却问题非常多,最主要的作用是混淆了概念。
    从分支上来说,基督教(Christianity)分为难以数计的支派,其中以罗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英国国教(Anglicanism)和新教(Protestantism)为4大主要支派。各派称自己为基督徒本没有原则问题,但谈论到其他支派时,则应自称自己的支派。类似的例子是,在国外,都可以称自己是中国人;但回了国,作为北京人就不可以说“你们上海人吃馄饨,我们中国人吃饺子”。而中国的新教教徒言及天主教或者其他基督教支派时,依然自称“基督徒”。于是造出狭义广义的区别,实际上还是一个混淆视听的翻译。
    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异端”一词的使用。这个是一个非常让人厌恶的用法,基督教(Christianity)内部还互相指责为“异端”。再看看中世纪以来基督教对于“异端”的手段。如果混淆了基督教和新教的区别,就像混淆了武林正宗和丐帮的区别。整天“正宗”、“异端”,即使找到了宗教,也没有找到内心的平和。
  • 基督教与偷换名词
    前面那个“新教”和“基督教”的例子就是典型的一个。
    其它的还有,Christmas的翻译,现在翻译成“圣诞节”。蒋介石本来是个基督教徒,但老蒋就不赞成圣诞节这个称呼,而坚持称之为“耶诞节”——理由是:中国有圣人,文有孔子,武有孙子。对中国人来说,耶稣不是圣人。因此,在台湾,这个节日的译名是“耶诞日”。
    再如,所谓“天赋人权”,实际上是“神赋人权”。这个偷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西方一神教“神”的概念。以至于被广泛接受后,而遗忘了翻译之前的含义。
    再如,上帝的翻译,最初译为“天帝”,被乾隆皇帝否决(实际上,现在教徒们依然使用“天父”的称谓)。然后改为《史记》中就已经出现的,具有中国特定传统意义的“上帝”。
    再如,《圣经》的翻译,Holy Bible实际上也应该翻译称《巴伯经》,就像Quran翻译成《古兰经》一样。
    ......
    总之,这以惯用的伎俩,倒是搞了不少的实惠。对于研究来说,却是带来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 基督教与伦理
    最初,西方的伦理体系与宗教挂钩,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中国这么多人不信教,对他们而言没有宗教就没有伦理,很难理解这么大个国家没有“伦理”会怎么样。但在中国的情况就是,孔子早就以“未知生,焉知死”划清了中国伦理体系中超自然的成分。中国人尊崇几千年的伦理体系,依然有其适用性。而不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基督教的伦理是普适的伦理,基督教是普世的宗教。另外,严格来说,佛教也不是有神论,其伦理体系也并不与宗教挂钩。
    其实这一点,任何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可以分辨的。只不过看到现今中国的拜金、物欲、伦理体系的丧失,再听听“传教士”的言论,似乎认为只有基督教伦理才能救中国了。其实看看同样拜金、物欲的美国(我们说的是伦理层面,而不是经济实力),人家还是以新教立国的呢。
  • 基督教与宗教信仰自由
    所谓的“宗教信仰自由”并非指人们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而是包括有信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的自由,也包括泛神论(Pantheism,不少科学家的信仰),甚至有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西方媒体中整天报道的都是对于所谓“地下教会”的压迫,其实反观基督教卫道士们的所为,对于其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的不尊重远过于任何的反对势力。毕竟基督教属于非常排除异己,没有宽容精神的一神教。就连基督教若干分支之间,还需要泛基督运动(Ecumenism)来统一,对于其他的宗教(包括无神论)的攻击就更不用再提及了。
    “宗教信仰自由”的另外一点,就是对于别人“自由”的尊重和宽容。其实,大部分国人,虽没有接触过太多宗教,却依然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于世俗和神圣事物(参照伊利亚德的分类)的观点。只不过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体系。从广义的宗教定义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观”。从我的了解,华人基督教的传教实际上都是单向的灌输,而不去顾及别人的观点(类似一个洗脑过程)。在照顾了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后,谁来关心异己的“宗教信仰自由”
  • 基督教与中国
    很多的例子,今天不想写了。主要是基督教(无论新教还是天主教,还是最初的景教),到中国来都是做了不少事情,好事坏事都是不少例子,不要只看一面就可以了。例如,看到对于中国科学、启蒙和教育的作用,不要盲目崇拜;看到一些近代到中国的传教士的恶劣行径,不要一味攻击就好。所谓理性,实际上在能够分辨以外,依然保持宽容。

我尊重虔诚的基督徒,厌恶喋喋不休的卫道士;
我崇尚作为文化的基督教,唾弃依然以科学为敌的原教旨主义。

by 杨羽,2007年6月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纪念Prof. Liviu Librescu (1930.8.13~2007.4.16)

2007年4月17日 5 条评论

Prof. Liviu Librescu (1930.8.13~2007.4.16)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力学系教授,罗马尼亚裔犹太人,后移居以色列,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416弗吉尼亚理工惨案遇难者。当时正在教授《固体力学》(solid mechanics)课程,教室就在发生屠杀的德语教室隔壁。枪击发生后,该教室学生大都从窗户逃生,而Librescu教授却以身体挡住了教室大门,为学生争取了时间,最后为枪手杀害。
Librescu教授在学术上很有很高的声誉,板壳理论和复合材料的专家。据所里同事说,发表论文已经有250篇,引用上1000次,7旬以后依然活跃在学术界。

另一个同时遇害的Prof. Kevin Granata,是弗吉尼亚理工力学系生物力学方面的教授。

wiki的介绍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