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笔记书评’ 分类的存档

读书笔记:毛姆《月亮和六便士》(1999年2月12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 《月亮和六便士》

[英]萨-毛姆 著

傅惟慈 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5月12日于苏州文化市场一旧书铺觅得。
1999年2月12日读完。

也许在初中时,在图书馆中便见过这本书,因为书名让我想起是一本类似于童话或传奇之类的书(原因也忘却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借来一读。

初读这本书时,是在去上海的火车上,而在上车前读的是一本美术史,里面写到了"印象派",写到了高更。主人公的名字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得"。小说里由"我"的视角去重组他的生活。小说的布局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有许多成块的"表述"。如果在两三年前去读的话,也许我会把它们略过,而去追求情节的连续,。不过现在把这些片段细读则更有意味。这种片段的"表述",有论及作者的创作论的,有论及当时时事的,有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的,......这些都带有作者明显的特征,倘若略过则会失去很多东西。如此"小说"便成了"故事"。

结局里写思特里克兰得的死及他最后和最完美的作品(壁画)的被毁(他自己的意志),虽带有一丝悲剧的意味,但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心安后的长叹,甚至有些幸福。他最终完成了他的理想,以前为了这个理想他甚至可以放弃一切,而现在完成了,对于他来说,他应该是满足的,在这种感觉中而归于虚无。

有可以谈许多关于"理想"的话题。思特里克兰得幼年便有这种理想,四十岁后又为理想而放弃了许多的东西,这一切看来多么不合理,但却又是可以理解的。也为理想而迷茫,现在也不想再写些什么了。

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

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理解书名的涵义。THE MOON AND SIXPENCE。(注,现在的理解是月亮和六便士都是类似的形状,却是穷人和富人不同的追求。)

又:思特里克兰得在谈及自己四十岁的转变是,说不清原因,也许并没有"原因"。为了心里某个并不明确的目标而努力。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都不同,因而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人的伦理价值观也不同,由此产生人与人的差异。

真正价值不被理解的感受。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迟轲《西方美术史话》(1999年2月12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 《西方美术史话》

                                 迟轲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6日购于新苏州书城。

去西安前读及一半。1999年2月12日读完。

介绍西方的美术,是读及美术史中的第一本。通俗易懂,但未能更深地去讨论。选题及布局方面常有明显的时代限制与作者个人的喜好,后一方面在个人写的美术史中当有所体现。
对于现代艺术介绍较少,但亦有些文字涉及。介绍的文字中,用类似于"艺术"、"画家"、"理论"等带符号的名词,不知是表示否定?怀疑?不理解?

书页中配有黑白插图,前面有些彩页。但由于印刷及纸张的原因,精细及色彩皆不能很好地体现。若要有完美的印刷便要有能力去承受的。文字间的插图在阅读中为书籍增色不少。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 林新居《一味禅:月之卷:禅的公案》(1999年2月6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 《一味禅:月之卷:禅的公案》

林新居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4月6日购于苏州金三元书局。

1999年2月6日读完。

为有关禅的小故事集。前曾读过林的《满溪流水香》则言生活(身边)的禅理、禅趣。读此集,虽有许多感语言的艰涩,而无刻意去体味,只求读时的乐趣。读时有种特殊的感觉便是人的心能很平静,甚至很"空"。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书籍的装帧。用浅黄色纸为书页,眼睛的感受很不错。用简体字排为竖版,字间行间留空,读来心里很轻松而无字密而引起的压抑。书页上下左右留白,四周印框架以拟古版,空页或未满页配以清雅的图案占据一角,与书中内容相合。只观书籍装帧,便也能去体味禅之一趣了。

* 《老照片》(第六辑)                     山东日报出版社

1999年2月8日读完。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方平《谦逊的真理》(1999年2月3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 《谦逊的真理》

(书趣文丛.第五辑)      方平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10日于金三元书局购得。

    以前曾读及半,1999年2月3日读完。

    为文学评论集,有关于欧美文学,多半为莎士比亚作品的相关论述。再后为有关翻译的文字。

    只作为一般散文而去读,稍有一些有关莎剧以及接受美学方面的知识,读及其有关翻译的文字,想起自己也曾尝试译过一些小说之类,甚至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只几页,便知其难,首先便是连一般运用外语都不会,便想一步登天,去译文学作品。但我并不想去笑以前的所为,这至少是不错的尝试。待以后英文掌握渐熟后,仍会有去译的愿望,现在便又有想动《双城记》的“幻想”。也不去顾及翻译理论,我知道只在于去做的过程。便算读此集所想之片段。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吴思)-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读完吴思的《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
    这本书是作者以前出版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的综合,做了简略的分类,将相同的话题放在一起,大致形成了8个类别。


    以前很想看这本书之前,听到一个书友这样评论:

    “维特根斯坦在批判蹩脚的哲学家时,说他们喜欢生造一些概念,然后自鸣得意的钻进去构建自己的“系统”。维公称之为哲学的“语言病”。吴思就是一个语言病犯得最厉害的患者。他的书中充满了生造的所谓“新概念”,新形式的外表下其实都是了无新意的旧内容。论史学功力,他比不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论才气,他比不上张荫麟的《中国史纲》;论文笔,他比不过金庸的《袁崇焕评传》;论犀利,他比不过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论诙谐幽默,更比不上火焰塔的《五胡录》。
    以“官场”、“王霸道”为卖点,以妖魔化中国文化为手段来评论历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了。披上“新概念”的外衣来炒陈饭更是社会各界通用的大俗手。吴思的成名,恰恰折射出中国历史评论的贫乏和退步。” (by
Simin@BMY)

 

    那时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看过这本书,并且部分地同意这样的观点,不过对于上面的话却是有些话想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一些社会现象,那需要作为学科的历史的语境,但是如果换一种观点,同样需要有这样的一套东西,这个俗称“行话”。有一个说法,就是妖魔鬼怪最害怕的是叫出他们的名字,研究问题同样也是首先进行命名,然后开始研究。最明显的例子是“黑洞”(Black Hole)概念的不经意地提出,然后是学术界对于黑洞研究的热潮。吴思在他的文章里做了不错的尝试,虽然最后的结论很难让人接受,这个我们在后面再谈。


    我赞同命名的原因还在于,文章谈论的主题是“隐蔽的秩序”“潜规则”,是大家知道却并不明确谈论的东西。现在把它作为主题,概念是缺失的,有两种选择:放到传统的话语体系中,旧瓶装新酒;重新造出一个体系,量身定做。吴思在这里采用了后面的一种方法(在书的后面甚至附有名词解释),毕竟是很不一样的内容。儒家的道德体系经过久远的历史,往往表面上与实际相差很大。作者在文章中也寻找了这种问题的理由,借用了博弈的方法得到一种解释。当然命名的前提有很多,例如准确、避免二义性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中的命名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不过个人的感觉这样的尝试是很不错的。

    以前经常弄不清《教父》中丧子以后要谈判,而不是类似港片的黑帮火拚,其实可以试着利用“血酬定律”进行解释。

 

    下面想说的是作者采用的分析方法,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社会问题,显然是存在不少的问题的。首先经济学和社会学对于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不同的,而作者采用的假设是前者的“经济人”假设。因此采用博弈论分析的结果看似是合理的,实际上问题的源头就在这个基本的假设上。按照“经济人”的假设,个体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以得到例如“淘汰清官”的定律,很多负面效应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解释以后呢?并且这样的理论是没有办法解释海瑞、文天祥、梁思成等人的行为的,而且类似的人物并不在少数,这些人对于历史的实际影响也是无法忽略的。分析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可操作的,但是没有办法用来解释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作者的分析目的是什么?利用经济学(博弈论)方法进行政治体制的帕累托改进?吴思的文章中避免谈论现象规律背后的解决方法,这样的文字只能说是一种牵强的解释,而失去了对行为更进一步的讨论。

 

    读这本书的三个收获:读历史的时候需要清醒,文字上的因果与实际的因果不同;做人的时候也需要清醒,毕竟行为底下还是有原因的;许多现在的事件,其实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类似的存在。

[2004-10-10]

分类: 读书笔记(200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