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0)

读书笔记:《性心理学》

《性心理学》
[英]  蔼理士
潘 光 旦  译     商务印书馆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B 84 143 -1 )
2000年11月25日读毕。

第一次借是在6月份,并已读完书的正文部分。余上附录未读。原已想先写下些感想的,却总想能真正读完那些不想割舍的部分。过后又去觅过几次,并不在架上。上次去图书馆时幸而巧遇,且遗忘书中的书签尚在原位。甚喜而读毕。

由于读完正文至今已有些时日,彼时的一些确切的想法已无法再次唤起。想到有一点想写的便是译者的翻译方式。潘光旦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是一种译本的中文化。因此句式做过改变文中一些东西也被相似地替代,读来的文化背景并不陌生。这只是对于翻译本身的贡献,而章之后都有译者的注释,极为详尽,中国文献的类似引文。其实也是一种著作的中文化,这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大的方面,潘光旦的似乎是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而且是中国的材料足以证明理论的普及性。由此可见译者所在费的功夫,相当于在重新写一部著作,实际上也是对学科的发展,译者应有的学识,态度于此中也略见一斑。

  作者对问题的方式也值一提。书后附录中有靄士的《性的教育》、《性的道德》及译者的《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胡寿文的《靄理士传略》、费孝的《重刊潘光旦译注靄理士(性心理学)书后》。其中有不少关于作者的文字。理士对于科学和人文都有深爱于是用科学的态度、文学的方式去写出这本书,读来有一新感。首先这个话题具有敏感性(至今如此)倘若笔下流出一些异样的不真实的态度完全能够感觉出来。而作者只以自己的平常心去写下来,应其它方式所达效果好得多。首先需要写下来的胆量,而写出来的能力应也不能少。往往有些问题到笔下便会走样的,如果心灵不够坚实的话。
 性,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为什么随着人类的文明反显出神秘来呢?而且对待一些(如同性恋)的态度也会随文明的发展,显出些怪异的态度来呢?于是靄理写下了他的《性心理学》,以去面对变态的话题以常态去面性的问题。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凝住的空间----雕塑艺术欣赏》

《凝住的空间----雕塑艺术欣赏》
董书兵 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J 305  2 )
2000年11月19日读完。
首先是这个题目,雕塑的形式应该是“凝住的空间”(但也曾见到一些实验性的作品不符合这样的比喻),可它所追求的却不是这种“凝住”。而是在形式下追求一种“流动”,或者说观者视角,内心的活动。从而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那种只有静止(凝滞)的作品称不上好的作品,或者只是材料而已。古典主义所追求的那种宁静,永恒的感觉是无法称为“凝滞”的,因为它是在不对称,不平静中寻找一种永恒,仍然内在的交流。既然有交流无法在“凝滞”的环境下达到。也就是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比喻就象不喜欢那个普遍承认的把建筑比作静止音乐的比喻。在某种意义上建筑其实能够获得音乐(不是静止的同样的感受,它们可以有相同的韵味,只不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质上的相通为什么又要用不同的现象来比喻呢?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寻找到达说明内质效果的比喻,完全可以放弃那种只说明外部形式问语。因为后者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又何必再去重申呢?
这本书读来的感觉十分不错,图片印刷效果很好,而且伴随文字辅助文字。装帧的效果应是上品。两点不足便是:一、少是衬页,像是少了层过渡;二、图片的布置有时寻不及下面的文字
介绍应是本书的重点,虽也间断地插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总体显得过于简单,与启发较少。不过也达到了此书的目的,并图片来补充。
正如书册对此丛书(“完全素质手册”)的介绍中出现的“美味快餐”。词虽则“美味”,却总有“快餐”之感。停留在表面并且缺少灵活性也是此书的不足之处。可尝下来,还觉爱不释手,也是不小的收获。
另,此书在价格与质量的矛盾中占到了一个中点。尚能接受。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水母与蜗牛》

《水母与蜗牛》
[美]刘易斯.托马斯
李绍明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I 712 . 6  15  )
版号为ISBN7---5357-1855-8/N.36。图书馆中却被为文学类,或由于其内容的缘故?
2000年11月17日读毕。
副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手记(续),一辑的名字是《细胞生命的礼赞》。听说过多回却没能得而读,因而无法知道那些流传的赞美之词是否属实。仅就此书来讲,这个副题似乎有些不符。作者是科学院院士,或许到了这种级别人物便开始关注所谓“思维科学”。这本书中收录文章的主题很杂乱,甚至有语言文字方面内容。写作者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这样的收录似乎只是一种拼凑,或由于前一书的成功?当然也有此好的文章,大抵是作者自己所从事领域里的内容由一点应该可以推出些什么结论的。置入“第一推动书丛”无非是要讲科学的,而这种杂乱应不是科学逻辑吧。本书也有它的作用,可以让读者知道科学家不只是某方面深入而已,也可以有其他的关注。现在可以理解图书馆中的分类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随笔集而不是别的什么。
就这样粗略地读完了,不过很希望能够找到那本《细胞生命的礼赞》,来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西罗普郡少年》

《西罗普郡少年》
[英]霍思曼    周照良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购于西安交大外旧书摊
2000年11月13日读毕。
以前就曾想过新诗的有不少附于译诗身上的。虽然是别人已经成的诗篇,但译诗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对语言应用与处理,其结果将会影响到真正新诗的写作。但在这本译者周煦良诗本身就是对新诗的一种探索。
这部诗集总共只有短集六十余首,而译者却在前与后附了份量很重的序言和注释,作为这种实践的记录。可见下过不少苦功夫的,从没能这样去体味一个译者的艰辛(行为上的,在心理上应是别的什么吧)。译者把这一实践的重点置于译诗的音节与音步上,这能在读诗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而这一点也正是新诗写作中的一个问题。当然由于译者的着重点的所在,在有些诗行中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虽然音韵上是近乎完美的。
在书中的序言瓬注释部分,译者详细地记录了他的实践过程,像是一份精确的实验报告。同时也能读出趣味来译者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科学的方法,为了追求“最终”的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也正是可爱之处。而这种对形式的探索最终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呈现自己不完美的同时,也相当于给一个去思考,也为今后的新的实践提供资料。
王小波地他的杂文中谈到他的师承说是几个翻译家文笔,展现了汉语的现代特色周的译笔应也是的一种吧。周煦良的译文所见到的也并不多,或是每种译作都功夫的缘故,而购此书正是因为所见是周的译作,但彼时并不会为此而感动的。
重新翻开书页,再读上几首。
人都说我的诗太苦,这无怪;
它狭窄的格律
囊括有亘古的眼泪恨,
不属于我,而属于人类。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黄永玉《罐斋杂记》

《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
黄永玉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是“永玉六记”的一、二辑,终于觅全了此书。
2000年10月1日与淑购于西安图书大厦。是时图书大厦刚刚开业,是在网上得到的消息,于是去了一回。规模不小,在西安应该是最大的一家,不过步入时竟然还要票(!?),后来用学生证抵过了。“参观”之后喜忧参半,喜在于有寻找所需书籍的场所(例如这两册书);忧则在于对现代图书城的怀疑,商业气息是否过于浓重呢?仅就“逛”书店的人来说,有了较好的环境,但又如何区别所逛的是书店而不是“一般超市”呢?毕竟应该是有区别的吧。后来进入古籍部的厅堂。感觉十分惬意,就在此时寻及了“永玉六记”。喜得而归。
2000年11月5日读毕。
清闲之中思考一些问题。常有会心的笑意。黄永玉似乎在用画家的方法去用文字说出来,重要在于一种意境,无法明确表达出来的。而且如果仅就文字或者画来说,单独都不能表达清晰,多数时候是两者的结合。存在着一种趣味,仅这趣味一项便就足够了。
书是三联出的,想起所见三联版的书,似乎是一种对书籍的尝试,书并不单一。然而又面对价格新形式的矛盾,当然需要在尝试之中去,能够感觉到一种新鲜的空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