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1)

《书的礼赞》

书的礼赞

叶灵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20011015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店。

2001124读毕。

 

“三联精选”中之一集,收录八篇文章,由叶灵凤译出。原文作者大都是对书有特殊感情的人,或是作家、或是藏书家,总之应是爱书人之一类的;而译者叶灵凤则是以前通过读他的三集读书随笔而逐渐了解的,有去轻信,无法否认的一点便是译者也是爱书之人。

 

收录文章也并非是对书有“礼赞”而是包括关于书的各种方面,甚至有些奇闻异趣。只可惜书有些太薄了,阅读也未能尽兴。除第一篇茨威格的《书的礼赞》是述及书的功用。其它的七篇都应归于“藏书”一类的,但字里行间同样透出一种 深爱,写扩书所受的灾难时,也能感觉到叙述者的内心的震颤。有几篇也以中立态度对一些收藏者的怪异行为进行批判,读来亦可自省。

 

另有不少书籍护持方面的知识。

发表评论

简短的阅读记录

空天技术与材料科学

傅恒志     暨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N 49 548 C . 2 P 12 )

20011118读毕。

主要讲述航空航天的各种较新的技术。而近的例子有的就在一两年前发生。对于材料科学方面只介绍其在航空航天中的运用。

书是由于较新而吸引,书中的文字则略显乏味。

  

微分几何初步

   北京大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O 186 .1  501 )

20011117读毕。

   

第三次浪潮

[美]阿尔温.托夫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19981025购于西安文艺南路旧书摊。

20011129读毕。

  

智能材料结构  (1997.4)

陶宝琪  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TB39—3 )

2001122读毕。有笔记记录。

发表评论

刘逸生《史林小札》

《史林小札》

    广州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 267 590 )

20011220读毕。

 

作者的名字是在“小说轩”中知道的,此集中之文字也是精短的介绍些历史细节的文字,只不过少了“小说轩”“诗词坊”的插图。

 

历史上诸多细节为“历史”所逐渐遗忘,而当人们读某些事件时,往往会惊异于那种想像,许多现在事件都曾经出现在那些忘却的历史中。作者在读史的过程中,也体会这种乐趣,于是与现在、与国外历史(另一种文化)相对比与不同之中指出历史的发展与事物的规律。

 

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相近结构,读来速度也是很快。关注相关的知识。

作者受篇幅所限,往往少于评论,多以让读者自己思考的方式结束,结集也大致分类。但集中起来,阅读多了也略显乏味。

发表评论

巴鲁特《非理性的人》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美]威廉.巴鲁特

杨照明  艾平      商务印书馆(1995)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B 086 12 )

20011128读毕。

 

又是一册由于题目的原因而借阅的书,原来是对题目进行了简单理解,而推测书的内容的。然而虽没有达到最初的想法,却也读到不少有意味的东西。

“理性”是一种规范的逻辑模式,人类试图用理解去解释一切,结果当然是一种失误。按照“理性”,事物不能自相矛盾,即非此即彼,但往往被更新的发现所推翻。其原因只能去怀疑这规范本身有没有问题。于是有存在主义的哲学表述,书中追溯了“存在主义”在传统中的渊源,而后评介了克尔凱廓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书中提及“”与“理性”概念的不同,却是我以前所未想到的。另外读时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书中只是经意的提及),即“使命的问题,还没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答案。似乎去追寻了。

 

“理性”、“存在是存在于西方话语之中的,而这一点在中国的环境中却并非如此明显。这不明显原因有二:矛盾的弱化;矛盾的掩盖。这几天也在读《老子》,发现书中的判断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往往是两个极端的相互容和,并且最终追寻的是“中”(一种和谐的状态)。而这不正是与西方传统中“理性”相对的吗?本书作者介绍存在主义时理清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道路,而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自身传统中汲取新的东西呢?当然也不至于说东方文明去拯救西方的“豪言壮语”,拿出自己的东西来才是最重要的。而这“自己”则是此时此地的现实的,这便需要对这种存在进行思考了,而不是照搬或套用。

 

存在主义的发展不正是一种对传统和规范的批判与继承?

 

许多年前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总觉得他所思考的问题很奇特,原来便是对“存在”的一种思考。那本书当时没能读懂多少,但却仍有这么深的印象,应是问题和思考本身的吸引吧。

发表评论

《鲁迅画传》

《鲁迅画传》

上海鲁迅纪念馆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1019购于西安东六路天德书店。

20011127读毕。

书前有一张另附的鲁迅照于一九三零年九月二十四日(五十岁)的照片,鲁迅似有于每年()生日(925)时留影的习惯。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见他的逐渐变化。书中的照片大都带有文献的作用,用国像去说明历史。

 

传记的文字大都只是泛泛的(简单的)叙述,反倒成为图片的“说明”了。但名为“画传”,主导地位的当然是那些历史照片。

 

是否会被遗忘呢?纪念便是力图不去忘却,唤起深藏于内心,尘封于内心的“历史”。前一阶段的纪念性文章倒是经常在媒体上出现,但这一切总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渐渐成为附合今天的“历史”,缺失了些东西,也增加了些别的。这样是否仍然是存在,或者……

 

另外,在寻找中的是一本钱理群写的关于鲁迅与现代性的评论集,这样的文字会有一些个人观点的特色,而不仅旨在于普及的问题。

 

许久没有读先生的文章了,前几个月拿起《野草》来读了几篇,竟然感觉文字是的陌生,或者原先便是如此的,只不过是时间间隔的作用,于是重又想起历史与时间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