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读书笔记(2001)’ 分类的存档

《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

2005年8月28日 1 条评论

《全彩西方雕塑艺术史》

汝信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J309.5.1 )

2001921读毕。

 

是一系列全彩艺术史中的一册,大32开,铜版纸精印,其中图片占内容一半以上。由书后的说明是“一本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全彩西方雕塑史”,其文字也心介绍为主,稍加几句比较性的评论。但另一个存在的问题就是书的成本问题,过高的书价(168)又如何去吸引“普通老百姓”。况且以前在书店见到时,书是用塑纸封装的,对于购书者一种潜藏话语__增加神秘感/保护书籍/ 请勿翻看(!)

 

书中的文字简单以介绍为主,对各雕塑家对各种流派又多,仅以写其特点为主:身世、经历、发展等特点,而非创作上的。于是对于各流派的作品之间的变化与区别只能通过“读图”的方式来比较。其中存在 的问题便是雕塑的空间感大都只能从图片中的平面解决方式通过多角度观看。去想象。由我的想法,广泛介绍的同时不妨着重介绍几个雕塑家的创作,由是方能提高“普通老百姓”的鉴赏能力,而不只是将雕塑与雕塑家,时代,流派等简单相联,以作为一种“知识”。

 

“读图”的过程中发现了雕塑风格的一种延续性,如罗丹的几件作品可以在其之前的雕塑家作品中找到是影子。似乎成为一种“天才”形成的较直观的认识了。

 

或是由于编书过程中所能得到的资料的原因,贝尼尼的《劫夺帕尔塞福涅》给出了不同角度多个细节的五幅图片。如果仅仅看到一个概况的话,或许并不会留意,而现在看到的是人物皮肤被抓触的细节,十分震撼人心的真实,应该是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由此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细节有时比内容的广泛更能深入人心。

 

在翻及现代雕塑作品的时候,心中泛起的是明确的对作品的喜爱或厌恶。其中喜欢的作品 或能触及现代生活或能在观看时引起想象和情感的作品。是现代雕塑家较多地将个性(个人感情,对艺术的理解。)而不是技术溶入作品的缘故吧。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唐弢 《晦庵书话》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晦话》

唐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I26 82 (98)

2001920读毕。

 

由于自己也在写这本自己读书经历的记录,便想寻些类似的文章来看。刚开始自发阅读时并没有什么文字上的记录,或许有些感想会出现在当时的日记之中。而后便在日记后面记下每月所读的书目。这样做是出于为了以后取出作为回忆的线索。却又有个不太好的结果,便是可能求数目上的多,而大多的书籍只求翻阅,似乎也很难达到自己的初衷了。再往后便是要求自己在所读书目之后附上几句感想或仅是内容的概述。因为这一步的开始动笔,便渐渐形成了这一读后记录的习惯。到西安上大学后断断续续地将这些文字写到日记本里恰似早年习惯,但以后翻阅起来较为不利。便有了专门的记录本,这是第三册了,这样的习惯也能持续的,现在来看,的数量已远不如在中学或小学的阶段了。原因也于读书时间的减少,应该是阅读习惯的一种改变,这样的改变并不会减少静静阅读的那份乐趣,且改变了对于买书读书关系一种看法。

 

以前的买一是因为喜爱;另一方面则出于经济的原因,往往等待打折时的不理性。后一种原因的结果是反而违反起始的想法。家中书柜上书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自己所能阅读折速度。当时应有所认识的,只是到现在才有很大的改变。面对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往往先考虑它的作用,然后才判断是现在买还是以后等机会买亦或到可以借到的地方去看。如果果真不能释手,便是已有借阅经历的书,也会不考虑其它因素而买到的,如《万历十五年》等。

如此的改变应该也是一种人成长的过程,放弃旧的形成新的。但有些东西没有失去,如对书籍对阅读的喜爱。

 

此书中《书话》及《书城八记》两部分读来较有滋味。其余几部分则是对书对人的简单记录,有些类似于一种得书后的札记,所录入书多为五四运动及以前至解放出版的书刊,作者所关注的范围应也可由此处管窥,也因时间的近,对不少人事物我也是了解的,而不似读黄裳文章时所存在的不少隔阂。书中附有的书籍的图片是我很想借书来一看的原因之一,读后发现应是文章写出后的一种补充,并未成为一种图文的交流。但亦可一观。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乔志高《美语录》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美语录》   第一辑 言犹在耳

乔志高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821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1915读毕。

 

起初是在《南方周末》有关新书介绍的版面上读到有关此书的介绍与节选。节选的内容是讲英语中OK的起源(原书P231)。很快可以让我了解到一些以前不解的知识。以后在书店中又遇及,便购回一读了。

 

所谈及的不仅是美语,或者说是以语言为切入点对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展示的尝试。往往利用幽默的方法,却也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此“幽默”之法,名人有各自不同的用法,但真能掌握熟用的却也不多。此书作者的笔调有时稍显过头,营造轻松气氛同时,却在有些并不重要的细节上做文章,读来显得杂乱无序。书之体例主要采用“字典”式,对一些美语加上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注解,并由点滴中展现美语及美国的一些特色。然正因为这些“注解”的多样性,且由几个“词条”组成一定的主题,读来也不觉泛味。

 

 此种语言的“学习”方式倒也不少的优点,不知不觉中有不少收获。但却不是一种可以完全依靠的方式,也需要在兴趣之外寻找其它的方式作为补充。再寻找一下,真正可以这种视角谈论各国文化的书籍也不算太多。大都是些彼国文章的读本,不是一些另外文化中需要文化切入点的读者的。两种文化中的同异表现应也需要有各种层次的介绍与比较。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雪莱抒情诗选》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雪莱抒情诗选》

铮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313购于西安沙坡旧书店中。

2001921读毕。

 

译者似乎是王小波所提到的他的“师承”之一,然而王小波在叙述时强调的是一种现代汉语的美,而并不是所译作品本身能够具有的特色。于是有作品翻译的问题了,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在《读书》2001.9陈东东的文章(P115《杜鹃侵巢的仪式》中用到这样的提法,即译诗的作者署名为:“特朗斯特拉姆/李笠”。套用的话就成为了“雪莱的诗歌似应充满热情的,但读时发现查译注意到的语言的节奏及音韵,即在柔美中缺少的反映热情的鼓点,也不知是否原先便是如此。而相比较一些偏重抒情的译诗诗歌读来则较有回味。

 

译诗这种再创作的过程无法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于是进入了一种两难的处境了。而有译本终归是有一种介绍的途经了。但读诗的过程中无法忽略的是对读者的选择。当然最佳途经还是真接到原诗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

 

此书购时为旧书,书后缺去写  济慈的诗及后记共20多页。

 

爱与恨是集中诗歌的两大主题,然而雪莱对于事物的爱与恨的感情难免显出一种绝对化的倾向。应与其理想主义的取向有关的。固然诗歌需要一种“诗意”的环境,但如果过于空泛则可能变成一种极端。读诗时总有些不适。

 

但大多数诗歌则在自身所有的诗意展现。雪莱似还在利用诗歌成为一种表达政治取向的方法,在早期诗歌中便可窥见在写滋华斯的诗(P29)显出了他与华的对于诗歌的不同理解且对华滋斯选择作出了他自己的价值判断,由是反见出诗人立场及视角了。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哈里斯《科学与人》

2005年8月28日 1 条评论

《科学与人》

[美]亨利.哈里斯     商务印书馆

  、江先声 

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198读毕。

 

是一册各种学科方面的文集,而其共同点在于涉及学科本身与人的关系。如以人的基本行为对简单假设的批判;对人的认知的讨论。(科学与哲学)

有五篇文章

.(Amartya Sen)的《理性的傻瓜---对经济学的行为主义基础的批判》

.布鲁内(Jerome Bruner)《心理学与人的图象》

J.Z.(Young)《记忆力及其模型》

.米基(Donald Michie)《感知技能与智性技能的机械模型》

D.H.威尔金森(D.H.WLRinson)《宇宙作为人的创造物》

 

论文读来十分吸引人,正因为其主题涉及人文。作为切入点;观点鲜明带有批判性;且能心简单方式表述本学科的情况,很有趣味。同时亦可接受不少知识。如Michie论文中对人感知与智性技能的讨论,可以理解思维模式(或定式)的形成。即在首次感知时的一种自发或外在的指示,而成为一种理解的方式。以后的每次感知都可作一种固定的模式作为指引。如果是这样形成,则能够改变自身存在的“定式”的问题呢?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