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读书笔记(2001)’ 分类的存档

《从猿到人——人的进化》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从猿到人——人的进化》

[法]让.沙林

管震湖     商务印书馆

200173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1717读毕。同属于“我知道什么”百科知识丛书中之一册。

 

由考古学的角度讲述人类的进化。是由更新发现不断修改原先理论,渐近正确的规律。从考古所得材料的锁碎。组成一条人类进化的路线。

 

有几个问题:

越早的进化路线的形成,只有可能得的极少的材料,利用一种猜想则无法保证理论的正确性。且所得的特征无法分辩是人类的共性或是个性。如是后者则需要大量的材料去证伪。而材料的获得一个难题。

 

虽是讲人的进化,也应包括以后的变化,于是作者不自觉流露出对人类生存环境及人本身问题的关怀。科技与人文的均衡发展也将未来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否会是文明的自我毁灭的结果类似的写法甚至可以在天文学的书籍中见到。问题原先便已存在,而不是因为被意识到之后才产生的,不如面对。

 

书中很多是音译的名称。如考古及理论设想都有译名,十分杂乱(或是对于门外汉而言的),而写及中国的发现时则多用“中国人”“中国的同行”之类的称谓。想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中国情况的不熟悉或是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一是中国的学科的不健全。正因为中国的许多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这两种情况都不会有好的结论。

 

另外书中对于人类特性的讨论也十分有意义。(P85以后)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休闲》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休闲》

[法]罗歇.   姜依群      商务印书馆

200173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1712读毕。

 

属于“我知道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册。

从宏观上讲述了有关休闲的话题,当然主体是在法国,却仍然能读出不少有用的东西。如对休闲是个体化发展的一种认识,如休闲所体现的一种不平等(个性)。如大众化的休闲活动与休闲本义上的矛盾等等。

 

写作时应尚未出现网络,而现在这也成为一种休闲的形式了,但在书中有类似的预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多样性是否是一种表面的假象,而在实际中却是一种强制的无法的方式。阅读也可以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却无法大众化,书籍带有某些专业性,而不仅是一种普通性。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广播宣布、电视表现,刊物解释”(P82),也写出这样的一种区别。也没有必要去要求这种阅读休闲形式的普及化(大众化)。网络应也是不错的方式,当然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如信息来源过多而无法选择困惑。应与信息过少而无法选择困惑类同。另外那种虚拟性与现实的冲突,同样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了。

 

休闲与工作比较而言的一种个体性活动,社会细化之后,工作活动渐成单调统一而无个性可言之时,逐渐发展起来,相互的差异由多方面因素影响,时间、空间及个体情况不可分的联系。其发展也是社会的一种趋势。问题在于方式的选择否则目的与结果无法调和,而现在方式大众化选择(如旅游的发展)也往往使结果出现问题。其拫源在于休闲本身认识,知本身一种个体化活动,方能去选择达到结果的方式。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拍案惊奇》

2005年8月28日 没有评论

《拍案惊奇》  (共二册)

[明]       上海古藉出版社

于舅家取阅。

200179读毕。

 

竖版简体,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

读过黄任宇的一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三联版《放宽历史视界》),着重一些描写市井生活的篇章。而在此书中所占比重不多。然有几个人物尚属鲜明。有不少写因果报应,有一些借神等超自然力写情节使文章的先后关系生硬,带有说教的色彩同时也可以从中见到一种世俗的价值观(取向)

作为话本。面向彼时听众来说,神鬼报应的故事倒也具有一定的吸引,而如果仅仅写一般市井生活,听众则可能少趣味,而现在所取则有所不同。印象中《三言》中的市井色彩则较浓,则是编著者的取舍的不同了。

竖版的文字影响了的阅读速度,适于低速阅读,对于小说来说有些不适应,而去读些古代的散文、诗歌哲学著作来说则可慢慢品味。书中的注释集中布置于每篇末{竖版的处理?},不利于即时的翻阅。

书前有古版中的插页,辅助书中有故事情节。以前一种很吸引人的形式右文左图,相映而成趣。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米兰.昆德拉 《认》

2005年8月21日 没有评论

《认》

米兰.昆德拉      孟湄 

 辽宁教育出版社

 

淑购于西安东六路天德书店。

2001619读毕。

 

困惑、压抑逐渐转成一种急促的不现实感,最后说是一个梦的醒来。却找不到梦的开始。情节的变化不是主题,却是两个主人公(视角)在情节中的内心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利用两个视角交叉地观察,是写内心活动的一个方法而这对于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内心活动的展现的是一种现实的滞泄、压抑,一种无论行为如何却无法消的人与人的隔膜,一种人的无奈也是阅读文字快乐时的一种阴影,挥之不去。

 

主题之外,作者经常借书中人物之口进行一些思考,有关生命、死亡、友谊等方面,似乎是一种生活哲学本身的思考。这些文字往往体现一种督知,甚至一种现实感,对小说本身来说也增加了阅读的滋味。这些文字与小说的基调有些相通,似乎作者的意图倒是借着小说的形式来验证一种思考了。

 

其中不是很喜欢的是对人物的灰色处理,即人在现实中的无力。便是展现出美来,也始终覆盖着灰色。沉没于灰色的背景之中。于是整个现实成为一种灰色的无奈,阅读时心里的一种压抑感并不是很喜欢。然而又想到既然都是存在,为何只能见到生活的一面吗?作者最后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种非现实,但那种感受(焦虑)倒是真实的。说这个梦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结果。

 

因为文字的思考再寻些读;由于对于现实的处理还不是很喜欢读。且再从读些再说。

 

另,译者译笔为佳,文句有节奏感,有中文的特点。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

《发现之旅 》

2005年8月21日 没有评论

《发现之旅  (1 . 2 )》

——探索中的未解之谜

  编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N 49  565 C . 11 C . 2 )

2001614读毕。

 

是小时候很喜欢的那类书,而现在重新拾起。读来速度十分快。由其中读出人类知识之有限。

同时,也不喜欢其中不少导向性的逻辑,往往不说明结论,而由文章中的逻辑导向一个想让读者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这些疑问本来就尚未明确,如果过分强调其神秘性反而会适得其反。

双书中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美国一些高校中有专门的心灵学研究所,有专门面对这些问题的专家(往往被视为科学家,而不是什么“气功大师”之类的贬义名称)。要去解答一个未知的问题,似乎应该去并且去中性地研究,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它一棍子打死。当然对于可以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而作为学科来说倒不如在寻及彻底否定的论据前不要轻易地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表明你的立场,同时也可能是谬误展示。

而它反面的轻信则也不可取,应去“科学”地面对。

 

另外,由此也想到一些对于特异功能之类现象的否定往往以确定性等科学的表层概念来作为原则,似乎有些不合理。(现象的确定性规律的普通性)。如证伪与证实存在的条件可能相同,但结论却是相异。(1/10的成功率说明的意义) 

分类: 读书笔记(2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