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2003)

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

l         《站在虚构这边》

欧阳江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019购于西安东五路天德书店。

200332读毕。

 

对于作者只是知道是位诗人,最初想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便是它的装帧印刷。软精装,封面及扉页设计和谐、静谧,正文留白甚多,行距大。空白处插以图片或是诗句,与文中所述之事相关,提供了一种新角度的阅读。旁边的诗句,往往能引起另一种的遐想。

 

作为诗人,作者的文字也显出一种意味,一种思考,一种追问。描述的文字利用通感能感受到诗意的气息。所收录的文章有关于诗人、诗作,读诗和诗的阐释(前半部分),有关于音乐、文化、当代艺术、电影(《纸手铐:一部没有拍摄的影片和它的43个变奏》)等。多以一个艺术家或评论家的角度来写,用以思考或者留下思考的空间。由于阅读时明显分为两个相距时间较长的阶段,也仅仅来谈论今天阅读时的一些感想。

 

最后一篇文章《纸手铐》讲述了一部未拍摄电影的情节并讨论其哲学上的意义。背景是在文革,监狱中由于物质匮乏,在狱中使用“纸手铐”的故事。“纸”与“铁”的对比,使故事本身便充满了思索。纸手铐成为一种实际缺乏力量,而被人为赋予权利的存在而成为焦点。由于纸手铐背后是对于肉体的惩罚(象征意义),它本身倒成为了精神上的真正的手铐(或称束缚)。而这“束缚”便也是这本书中许多文章的主题之一。如诗歌的形式与诗歌的传统,何尝又不是一副纸手铐呢?“那人”(《纸手铐》的主人公)在以后,即纸手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以后,精神上仍然存在着“恐惧”、“约束”。纸手铐便象征着易于突破的规范,只要伸展双手便可以……,但对于人的内心又是何等的痛苦!《格伦.古尔德:最低限度的巴赫》文中,古尔德的演奏便试图以“元音乐”的形式表现巴赫,即去除外界所附的意义,例如巴赫音乐的宗教意义等。但问题是真有实在的“元音乐”存在吗?演奏成为现实,便已经拥有了形式,便有“古尔德的巴赫”一说,形式(约束)本身能够突破吗?或者类似于风筝与线的矛盾。对于一方面的过度的追求难免偏执,两方面的例子有:形式主义;现代当代艺术中的偏重于阐释的艺术。“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认为,如果罗丹的某件雕塑作品放在停车场的话,那仍是一件放错地方的艺术品,而安德烈的《同等物VIII》(一堆砖头的整齐列阵)如果不放在博物馆,而是放在停车场,它就只能是一堆砖头。”(《90年代的中国先锋艺术》P366)形式无法承载意义,或者说意义不是与形式相联,而成为人为赋予形式之上的,问题便自然地产生了。

《曾来德的书法与“元书法”立场》一文是我所关心的一个话题,书法的传统也能成为一副真正的“纸手铐”,突破以后的东西是一个无边的毫无依托的空间,或许也随之失去一种普遍交流的基础。这样的读法也迫使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回想赵孟頫的行楷,是对前人传统的提炼与发展,依稀可以看见“纸手铐”的痕迹;而张旭、米芾、金农、郑板桥则是一种大胆的前行,前两者是我喜欢的书家,而后两者也能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吗?与《兰亭序》比较,更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或许这两者都是真正的“元书法”,却是最不追求书法技巧时的展现,美是含有的而不是赋予的。对于传统突破之后,应该如何,这还是个问题。

 

这何尝又不是对于科学的启示吗?“纸手铐”有它原来的意义——追求真理的基本原则,而它又是人为赋予的。“纸手铐”的意义失去之后呢?恐惧是对于打破以后的空间的,那何尝不能成为喜悦呢?

 

作者说:“而且,纸手铐消失之后,数码手铐会不会被发明出来呢?”(P415)思考之后仍然是思考。

发表评论

格里宾 《双螺旋探密——量子物理学与生命》

l         《双螺旋探密——量子物理学与生命》

约翰.格里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Gribbin, J. In Search of the Double Helix: Quantum Physics and Life

借阅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Q523-49 502

200332读毕。

 

“哲人石丛书”之一,主要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以及一些结论的重要意义的陈述。作者开篇便讲述达尔文的进化论,然后却跳跃到量子物理学的范畴之内,两者看似联系较小,但作者却将以量子物理学作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作为进化论的一种现代化的证明。毕竟各种学科还是相通的,读来也很有趣味。

 

1.              一些看似辉煌的学科上的飞跃,其实也是科学逐步前进的阶段性的成就。作者在书中便详尽地阐述了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讲述众多科学家的生平以及研究的内容,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的研究情况。而至于最后格里格和沃森的最终发现,当然也是基于前人的工作以及自身的努力和天才,却不是一般人想象的突发奇想,或仅仅是灵感的闪现。毕竟整个过程中也充满了失败,而这恰恰又是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如巴萨拉(Bassalla, G..)《技术发展简史》中论述的技术(类似也可以是科学)连续发展的观点,以产生跳跃错觉的三种原因:“关键性的先有的同类事物缺失或不为人知;发明家作为英雄的形象出现;技术和社会经济变化的混乱。”

2.              科学家的个性对研究的影响,也能由书中读出若干的实例,如伽莫夫(George Gamov)的“αβγ”论文,以及与他自己笔下虚构任务Mr. Tompkins的论文,也展现了杰出科学家的另一面。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便是对于名誉本身的不注重,而在于自身的探索过程。

3.              学科的交叉,如本书中的量子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从原子、分子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原。类似于换一种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也采用了新的方法,于是便又有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当时对研究者也有许多的要求,能深入而不拘泥,能发现复杂事物的本质,以及寻找共性。当然对于研究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坚实的基础以外还需要宽泛的视野。

 

这样的科普书籍,除了所述理论的科学普及,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研究过程的实例,从中也可以了解不少科学以及科学以外的东西。

发表评论

金庸《射雕英雄传》

l         射雕英雄传(1-4卷)

金庸                                  E-Book

2003223读毕。

幼时曾看过连续剧,却也记不清多少东西了,似乎家里仅有黑白的电视,似乎在夏日的夜晚大家都在院子里很多人围着电视。现在又有重拍的片子出台,但自己却只是寻书来看而已。往往有许多东西需要人自己的想象力来弥补,别人无法代替,而对于影像,相对来说想象的空间反而减少了不少。利用电脑的阅读,这次终于是读完了一个长篇。与纸质的阅读感觉仍是不同,还是偏爱于捧读一册,至少不受地点、条件、姿势等的限制。每次想读的时候就不必先到办公室找个合适的时间方可以阅读。当然电子书带来的方便也是不胜数的了,例如,查找、保存、携带等,尤其对于这样“热”的书籍。

 

这部小说的娱乐性也很强,作者还经常在文字中安插一些历史的背景,倒似黄蓉的鬼话,三分真七分假,反让人相信了,也是作者的手段。郭靖的角色与前读几册人物区别鲜明,呆傻而外仍有个人的决断能力,做一事能够持久,恰可弥补自身反应慢的特点。黄蓉的古怪精灵倒与郭靖成一对比,或者说是戏剧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黄药师居于东海桃花岛,似也成为一世外之人,为古怪之事,与时事不同;厌弃世之陈规,却又自有原则,自成风流。与书中其他人物相比,后者的人物性格简单,似乎只是几笔点出轮廓,便再没有变化了。如果人物过于简单,读来便知是谁,虽与“人物典型性”差之不远,但也只是形似而已。

 

这“武侠小说”之名倒略逊于“侠义小说”,而后者之名早已有之,宣扬侠义之精神。当然也易为误读,其反例也不少见了。毕竟更能为青年所接受,固有助益,但“走火入魔”倒也是有的,所以能先树立根基,成为必要。毕竟侠义精神易流于抽象,成为几个名词而已。

 

发表评论

《契诃夫小说选》

l         契诃夫小说选(上、下)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421购于西安文艺路旧书店。

200323读毕。

 

短篇小说的选集。由作者笔下可清晰见到短篇小说之异于其他类型的特点,精练、在有限幅之下展开故事的完整发展的过程。许多篇都是在开篇的几笔便已经定下全篇的基调,然后逐渐讲述这个故事。此书中收录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讽刺或者是现实写真的片段(想起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两幅鸡的素描,见The Story of Art)。以前对于讽刺类的篇章,如《变色龙》、《套中人》等印象较深,此次阅读便对于熟悉的进行略读。而《哀伤》、《苦恼》、《万卡》等感情色彩浓烈的小说,却更能震动人的心灵,那种现实的展现虽与讽刺夸张的功能相似,却更为直接尖锐。喜欢那种现实中提取的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期望的小说情节的起伏,但人物心情的变化便是一种吸引人之处。当然这样的描写也需要有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描写的功力。

 

契诃夫的笔用短短的句子、形容词便可描摹人物、情节,看似轻描淡写,却深蕴着作者的笔力,把握住对象的特征。类似于中国国画中的笔法,并非要求完全相似,却能传神。从小说中间开始读,也能读出小说的味道来。这应该也成为了契诃夫的一个特点。

这本书多是利用寒假在家的夜晚,宁静中的阅读。

发表评论

金庸《倚天屠龙记》

l         《倚天屠龙记》(1-4卷)

金庸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及弟松处借阅。

2003125读毕。

 

以起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这样的故事借助想象的空间来展开,背景是元末明朝的建立,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后续,却仅仅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联而已。

张无忌的人物形象比较抽象,似乎是一种概念的堆积。心理学上,应该是其父辈观念的反映,其所为也多是形势所迫,较少了个人的决断能力,或者是作者的刻意为之,使之成为一种“人物典型”。至于模糊,则是个性鲜明的反面。相比较反显出赵敏来,个性毕现,自己的想法很多,敢爱敢恨。故事情节的安排应是作者的一种绝技,趣味横生,跌宕起伏,阅读中心情也为之所系。但如若回首细想却也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

 

显然武侠小说的“故事”味很浓,却是情节的“巧”而又生新的故事,读来却总觉不满,类似于《鹿鼎记》应是这种特性的一个代表。幻想小说如仅仅存现于头脑之中,又难真正成为“小说”,也不可能有《格列弗游记》等的流传。同时在读契诃夫的小说,虽其“趣味”不能与其相比,但小说的深度却远胜于金庸的小说,而不论其篇幅,几笔便显出笔下的功力强弱,类似于比武。因此,趣味以外应该还有别的东西,武侠之外也有别样的文字。这部小说的结尾略显草率,似是硬凑出的好结局。显然是作者的斧痕鲜明。周芷若之为恶为善的转变也不能因殷离的复生而简单地判别,其中有道德的问题。这反又反映出张无忌的无决断来,其实也很不现实。结尾,作者似乎仍想让张无忌在灵蛇岛舟上的幻想成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