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大学’

那个苏大的演讲视频

2010年3月12日 4 条评论

据说转载的到处被删。通过 @isaac 提供的下载,在Dreamhost里转换成FLV媒体,存在自己的空间里。

阅读全文...

分类: 杂七杂八 标签: , ,

FAZ上关于德版山寨MIT的报道

2010年2月25日 没有评论

早晨一上班,就被秘书群发了邮件骚扰,转发了一篇当天的新闻。可见秘书上班也是在上网看新闻啊。

2010年2月25日在《法兰克福广讯报》(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 F.A.Z.)上的报道,题目是KIT: Badische Revolution (KIT: 巴登革命)。链接在这里,可惜只有德文版的。

德国工科大学想山寨人家MIT,自娱自乐一下,题目都是“巴登革命”(巴登以前是德国一个州,现在只能算是一个地区),明显底气不足。文章最后,还有一句开玩笑的话:“KIT和MIT比较,至少在字母顺序上,KIT排在前面。”

《KIT: 巴登革命》

在卡尔斯鲁厄,建立了德国最大的理工科教学和研究基地。新成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比较。

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分类: 德国生活 标签: , , ,

海龟,还归?

2009年10月22日 21 条评论

链接:倍可亲上的新闻(需要翻墙)。海归博士浙大跳楼。

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是从一个已经回浙江大学的同事那里得知的。那时是9月27日,我们坐在空荡荡的候机大厅里闲聊。当时的故事版本,由于浙大的新闻封锁,还没有人名。只是知道一个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在今年回到浙江大学,谈好的副教授职位没有落实,拿到一个博士后/讲师的位置,由于心理落差而跳楼自杀。

最近从国内出差回到办公室,看到国外的几家华人媒体开始报道。听到了“涂序新”和“西北大学”。终于联系到一个以前知道的人身上。

很多悲剧一旦联系到身边的人,就骤然增加了悲剧的力量。

(长文)……

阅读全文...

分类: 随感随想 标签: , ,

“哈佛大学面临破产”

2009年6月10日 2 条评论

小道消息,从这里看到的信息: 

Harvard near bankruptcy:

…… According to Boston Magazine Harvard University is to face some very serious problems. The University currently spends about 1.5 billion USD/year, it has lost several billion during crisis - including 500 million thanks to Larry Summers, super feminist fighter (essentially, he presented those 500 million as a gift for GS). If only Dr. Summers spent more time thinking about what he was supposed to think about… but he is clearly not the person to blame as they want him to be.

11 billion of Harvard’s money are currently to be repaid to private investors as capital commitments in the next 10 years, Harvard currently has 13 billion in various assets - and what if the crisis did not reach its bottom yet? What if Harvard is to expect more endowment losses? And all this does not includ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in Allston which will be surely put on hold.

Sad, saaad news.

不翻译了,大意就是经济问题。

哈佛大学有几百亿美元(以前记得是260亿)的基金,大部分放在了投资领域。然后靠资金收益,支持学校的发展。最近的金融危机里,哈佛损失了几十亿美元。不过,从上面给出的数据上来看,损失似乎还不至于“破产”。所以说是“小道消息”,标题党哪里都是有的。

分类: 杂七杂八 标签: ,

nanowerk上对于KIT的报道,《德国山寨版麻省理工成立》

2009年4月16日 1 条评论

4月11日,在nanowerk上的新闻,报道了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和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aet Karlsruhe TH)组成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已经在法律上通过(Act on the KIT Merger),需要几周听证以后,就可以进行正式合法地操作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新闻的题目用了Germany's version of MIT established,可以翻译成《德国版本的麻省理工成立》(其实,也可以不太正式地翻译成《德国山寨版麻省理工成立》)。麻省理工的缩写是MIT,马萨诸塞是个州。相比较而言,卡尔斯鲁厄只是一个德国城市,所以一定要翻译成中文缩写,应该叫“卡城理工”。德国人取名字的时候讨巧,缩写成KIT,似乎和MIT只差一个字。就像国内泛滥了的“XX交通大学”,缩写成英文都成了“XX Jiaotong University”,似乎实力也可以沾点名字的光。其实,中国的山寨版,马鞍山理工学院(缩写MIT),更逼真。

新闻里提到几个数字,说KIT有员工8000人,年经费7亿欧元。这个数字本身说明不了问题,人均将近9百万欧元。大家都是搞核能的,找找美国2个国家实验室做比较:1)LLNL,员工6800人,年经费16亿美元,人均23.5百万美元;2)LANL,员工12500人,年经费22亿美元,人均17.6百万美元。就算考虑欧元美元汇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下看出和美国的差距了吧。

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和麻省理工比较?尺寸差太远,麻省理工只有1000名老师,1万多本科生研究生。德国不少大学拉出来,就有5万左右学生。德国开始搞精英大学(Elite),估计受到政治家们的影响。但这种教育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当年的办学思想。固然洪堡的原则,应该、也可能随时间改变,但想到当年哈佛大学的改革,还是明显受到洪堡原则的启发,有些精华也不是随意可以丢弃的。由于受到种种束缚,德国精英大学的改革,到最后很可能也是不伦不类。毕竟,这需要政府有倾向性地调整资源,但在民主国家,尤其是普遍接受大众高等教育理念的德国,这样的政策推行起来,可能会有不小的阻力。

分类: 科学工作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