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笔记(2004) > 读书笔记 《西方艺术中的性》

读书笔记 《西方艺术中的性》

2005年7月31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l         《西方艺术中的性》

姚宏翔 蔡强 王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05 12]

2004511读毕。

 

书名的提法让我想起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试图在日常行为的背后寻找唯一的驱动力。而这里分析的对象是西方艺术,而不仅仅是性的主题。而性作为艺术创作的元动力,又不可避免地在艺术作品中体现。

 

如果回顾原始艺术作品的主题,许多是直接的生殖崇拜的表现,对于最初的生产力量的崇拜,而这些在以后的艺术中逐渐消失了。其原因无非是对于性的主题的禁忌,而导致一下两种变化:一)由于主题的禁忌而寻找替代的表现,利用象征和变形的方式,例如在古典作品中刃的象征意义;二)转化的表现,将具体的主题物化,而这样的转变又容易导致拜物、恋物的倾向,而这在现代艺术中是经常可以找到的东西。以上的两种变化,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中已经有过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同时可以见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

 

现代艺术利用象征、变形、抽象到极端,便成为只有部分人能够理解的作品,而这种理解是需要背景的;而在古典艺术中的背景知识,例如宗教故事,对于作品的欣赏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背景知识的缺乏并未使作品的欣赏性减弱。如果说现代艺术是走向大众,其实只是表明从事艺术活动的大众化,欣赏价值观的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表明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而不是作品欣赏本身的大众化,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艺术作品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注意到书中的论述,采用了明显的男性化的视角,其原因应不仅仅是作者的选择,而是在艺术史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以前读到一篇文章表述如下的观点,在古典的绘画作品中的预设是存在一个观察者,而画中的人物则并不注意观察者,由此完成一个偷窥的环境。同样也是满足这种欲望,而显然这个观察者往往是男性。这本书的完成是由多个作者的合作,因此还是存在体系上的问题,但是这样主题的书籍确实能够改变一些对于艺术的看法,尤其是现代艺术。

分类: 读书笔记(2004) 标签: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