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

l         《刀锋》

[]毛姆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W. Somerset Maugham, The Razor’s Edge

购于苏州。

2002915读毕。

 

所读的又一部毛姆的作品,以前曾读过他的一部分(长篇、短篇)。这册是带到身边想伴随旅行的时间的。阅读是断断续续的,就象小说中拉里的出现一样。对于拉里的刻划大都是通过间接的描述,众人及拉里自己的叙述,逐渐构成一个他生活的轮廓。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迦托-奥义书》

 

这应该是小说名字的由来,作为美国人的拉里便是在寻找一种境界(“得救之道”),而他所生存的环境则在小说中很直接地展现出来。一种物质、忙碌、纷杂的人际关系的网,乐于其中的人们在尽力地编织。或许拉里没有早期的经验,便也有可能为其所融合,但他毅然地走着另一条路,去寻找“原因”。或许是现实中善与恶的交错,而解开迷惑则需要自身的解放。宗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最后在东方(印度)使拉里有了顿悟,而这片刻震颤的得来,则是执着寻求许久方能获得的,而有的人将为之付出的是一生的时间。拉里还将回到美国,但放弃了原有的经济基础,去重新体味生活(或者也可以说是放弃了上流的社会),毕竟得救之道是漫长的。

 

拉里最初到欧洲是为了“晃膀子”,幸而他有原有的经济支持(遗产),最后方才摆脱。这部小说更为典型的特征,仍是对上流社会问题的一种展示。倘使拉里原先便没有那些“支持”呢?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为生活所困,而无法去追寻所想获得的东西?

小说也展示了上流社会的一些丑恶、虚伪,而这样的揭露,作者也仅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不经意地体现出来的。

 

据周煦良先生的“考据”,拉里的原形是维特根斯坦。而作者在本书中也以“毛姆”的视角叙述,而不是其他的名字。也可以从一些侧面去反映这部小说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