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笔记(2003) > Richard Zacks《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Richard Zacks《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2006年1月12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美]理查德.扎克斯      李斯 译          海南出版社

  Richard Zacks, An Underground Education: The unauthorized and outrageous supplement to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art, sex, business, crime… 1997.
  2003年7月5日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店。2003年10月9日读毕。
  本书是对西方历史中不为人所知的事件的堆积,许多是远离正统的“历史”轨迹的,甚至有许多是触目惊心的。由于以前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了其中不少的事情,例如《读书》上对于天决定罪的讨论,但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书中一定是有不少可以拿来作为谈资的东西。历史进程中的逸事的形成往往有下面几种原因:人类由于时间推进的遗忘;对历史主流之外时间的忽略(这种忽略的最终原因将在下文谈论)。对于前一种逸事的重提往往是现时的一种需要,例如纪念,中国人喜欢在传统中寻找人与事存在的历史依据,因此这样的重提就是说这样的事情是以前就有的;而后一种的形成则往往是由于事件本身与主流历史的意识形态相悖,而当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历史也有这样的一面。无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多是对后一种逸事的重述,而这样的材料仍然是众多的,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对于书的影响非常巨大。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作者和这本书的感觉是:哗众取宠、存在许多显然是故意选取的粗俗材料。现代的经济学已经对“哗众取宠”做了重新的解释,它是必然的,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而注意力又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根本途径。由于这种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性,许多的媒体面临着被迫变化的必要,例如新闻,现在网络上的新闻文字也体现着这样的变化。如果这本书出现在几十年前,估计一定是许多主流话语的批判对象,甚至在现在,《纽约时报》仍然在说:“扎克斯在粗俗和反常方面有所专长”。许多的材料触及了文化中的禁忌,例如对人类刑法残忍性的披露、许多历史人物的个人隐私、不少甚至是明显扭曲的传闻。作者不在乎自己是否在写“历史”,而是所谓的另类历史,这种定义带有很浓烈的个人特征,换言之,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非常随便,他写下的是他认为的“历史”。幸好这几天在看一些语言哲学方面的书,说到定义(Definition)的几种误区,其中就有利用个人的定义来偷换概念。作者不是在写真正的历史,那他写这样的“另类历史”又拥有什么样的目的?我想到的仍然是“更多的眼球”。
  然而,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这种“粗俗”,什么是“粗俗”?如果这样的定义仍然是按照主流话语来进行,这本书的主旨就必然决定了它的特性,既然是反正统历史的材料,那么就无法避免“粗俗”。这些历史为什么会变成“Underground”,也就是说是什么决定了前面提到的第二种忽略,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对于什么是正统历史的置疑。读这样的书,将看到的是历史的另一个面,在为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背后,历史竟然有这样的东西!是什么东西迫使我们去遗忘,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遗忘是因为时间的演进,但实际上存在着另外的一种力量。“焚书坑儒” 就是这样的例子,强势的权利(或者是话语权)安排了这样的历史,强迫人们忘却曾经存在的各种知识思想,甚至历史中许多类似“焚书坑儒”的事件本身都已经被遗忘了。另外的一点就是,在不同的地域,对待相同的历史事件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态度的。这样的例子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认识问题,中日双方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对于日本来说这一事件的陈述可能就是“Underground”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强权能够作为历史改写的决定因素。如果若干年以后,双方都已经将“南京大屠杀”遗忘,那么一定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这样的假设很可怕,不过历史上是不是有许多史实就是有这样的结果的呢?因此不断强调重复这样的存在,是否也是一种纪念、一种反思?关于作者,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一个人坚持着质问我们不证自明的东西,而我们却无法回答,那么我们一定认为这个人是思想错乱的、无逻辑的、粗俗的。我们又回到最初对于“粗俗”的追问之上了。
  其实一本书能够带来的东西是多方面的,暂且拿起来读。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1. dddd wrote:
    2006年1月13日20:12 | #1

    鉴于被BS,特来唧唧歪歪一下。
    😛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