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书评》上关于新闻媒体的文章
2008年3月8日的《伦敦书评》上有一篇 Yonatan Mendel 写的文字。其中提到以色列媒体的导向作用。和最近写的一篇文字,说的是同一个早就存在的事实。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亲身经历,说明以色列媒体的"主旋律"功能:
1. 作者在一年前申请一个以色列报社。报社拒绝作者的理由是,他会说阿拉伯语言、在巴勒斯坦学校受过教育、参与了不少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合作项目。因此保持中立的态度是不适合报社的,报社需要的是能够参与运动,而不是能够站在事件以外的评论者。
2. 关于话语。以色列媒体的一个常用方式,提及以色列人的话语,就说张三说,李四说;而说道巴勒斯坦方面,对以色列不利的言论,就说巴勒斯坦人声称(The Palestinians claimed that...),而不提到话语的出处,生怕增加哪怕一点言论的真实性。
3. 作者在以色列街头看见持枪的军警,想到如果一个巴勒斯坦人到以色列,射杀一些带枪的人(gunman),那一定是恐怖主义。而相反,以色列军人到巴勒斯坦,杀死带抢的巴勒斯坦人,那就是"正义"的清剿行动。而实质上,这两个行为的本质是相同的。
4. 在所谓"定点清剿"(targeted assassination) 行动中,以色列媒体片面强调行动的成功方面,而几乎不提及这些行动中巴勒斯坦平民们的伤害。在2006年5月20日的一次"定点清剿"行动后,以色列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着被刺杀的 Muhanmmad Dahdouh,却忽略了这次行动中丧生的4名巴勒斯坦平民,以及3名重伤的平民,包括一个叫Maria的5岁女孩,颈部以下瘫痪。
......
这篇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这里只选了4点。如果看到这些事实的普遍性,很可以理解现在所谓西方"自由"媒体的行为。除第一点以外的手法,在CNN等电视台随处可见。不过,要注意的是,听到见到一个事实,我们是否能够想想另外的一面,而不是被"表象"控制。进而思考媒体展现一面,而不是另外一面的动机,这才能够真正了解事件的"本质"。
时评性的文字,固然想更全面的展现问题。但偏向性的报道是无法避免的。这个周末是复活节(Easter)假期,梵蒂冈的教皇在祝福时,提到很多存在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苏丹的达福、伊拉克、阿富汗...、最后还提到西藏。结果到了CNN里,就成了标题新闻"教皇提到达幅和西藏"。所谓断章取义都是有背后的意义的。
Yang Yu Said,
23 3 月, 2008 @ 12:42
看到这篇文章,是事件之后,不过人家远写在这个事件之前。
也就是说,西方知识分子也存在对于媒体清晰的认识。而不是简单被左右。
不过到达普通人的层次,似乎就不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只是轻易接受。
想想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
我们所见的,真的是“看见”的,而不是别人想让我们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