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科研丑闻
算是比较老的故事。
一个名叫Jan Hendrik Schön(舍恩)的德国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技术研究。在1997年从德国康斯坦兹大学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2001年在贝尔实验室狂发文章,当年据说每八天就有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国内有个搞化学的似乎比舍恩更厉害)。结果东窗事发,数据造假。几年内发表的包括八篇在Science和七篇在Nature的文章,在丑闻后被杂志撤稿。当年Schön也是风光一时,得到了众多奖项。如果不是最后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两个教授发现,他在三个不同实验里,得到了完全一致的数据信号噪声,最后揭露了这个丑闻。舍恩可能还会平步青云,还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发之后舍恩返回德国,到一家公司工作,康斯坦兹大学也取消了他的博士学位。
这个丑闻(Schön Scandal)以后,引起科研界对于审稿人制度(peer review)的激烈讨论。这个制度,邀请几个该领域的专家,评审文章的质量、原创性和真实性。像舍恩这样大规模造假的,假的重复多了,就成了“事实”。评审人制度,实际上都是些同行来看文章。
[相关链接]
Wiki的页面(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n_Hendrik_Sch%C3%B6n
Spiegle上当年的报道(德语):
http://www.spiegel.de/wissenschaft/mensch/0,1518,2157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