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上的胡言乱语(六)

胡言乱语摘录(2011年1月至2011年2月)


2011年2月

  • 在虚拟机里的Win7下面,更新手机的iOS4,结果把机器搞得不能开机了。只能找个用Mac的同事来恢复。真是折腾。起因是想用一个时间管理软件,结果在上面反倒花了不少时间。 24 Feb
  • 今天想同步一下手机,才打开了一次笔记本上WinXP,用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台7年的机器。怎么在Ubuntu下没有这样的感觉呢。 23 Feb
  • 大学里的谘询工作原来如此不好做。公司付的咨询费用200每小时(还要额外加GST),大学先抽头拿走40%,发到账户上还要扣除所得税35%,实际到手还不到咨询费的四成。难怪学院里不少人先后跳槽去工业界了。22 Feb
  • ubuntu里的evolution把我的系统搞得很不稳定,一查原来是个e-calender-factory的进程内存泄漏。卸载evolution以后,系统就好了。这个臃肿的evolution让我想到了微软的杰作。22 Feb
  • 【科研轶事】这个教授,Nicolae Nicorovici(1944-2010),不把Nature上的文章列在论文列表里,而是列在“其他通讯”里,原因是文章里面没有公式,不应该算科学论文。 http://goo.gl/iETAU 22 Feb
  • 汽车出了点问题,又开始坐悉尼的公共交通。发现公共交通票价比汽车油费更贵以外,点到点的时间也比开车多。唯一的区别在于,可以在火车上看点东西。不过真正上下班高峰的时候,站立都有问题的时候,还看什么文档啊。22 Feb
  • 好久没有见到蓝屏了,今天在VMWare里的Win7里,又看见那熟悉的蓝屏。22 Feb
  • 忙于写项目申请,据说只能用M$ Office,Wine里面的版本不支持公式。所以现在只能开个虚拟机运行Win7。21 Feb
  • 画蛇添足的那位,原来是古生物学家。 RT “@newscientist: X-rays uncover hidden leg in ancient snake http://bit.ly/gg7bPm” 9 Feb
  • 想起去年采购的时候,说需要的实验设备不一定是要有用的,但一定要吸引眼球(fancy)的。学院里有钱花不掉,也不发个年终奖金,反倒是到处乱花钱。 7 Feb
  • 去年年底试验设备采购,设备价格和体积成反比。体积最大的机器价格最便宜,体积最小的价格最贵。最贵的来得还慢,据说现在还在美国工厂里装配。 7 Feb
  • 实验室里进了一台3D打印机,大家都做游客来参观。我怎么记得十年前的大学时代就见过呢,只不过当时是实验室的机器,还没有市场化。 7 Feb
  • @Puddng 买了个防水防震防小强的相机,成像质量就不行了。 7 Feb
  • 一直用单反也没觉得成像质量有多好,倒是觉得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拿到便携DC以后,看到拍出来的照片,才意识到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否则整天背个大家伙,岂不是白费劲。 7 Feb
  • 澳大利亚真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地方。前阶段布里斯班水灾,现在悉尼温度都40度以上了。 5 Feb
  • 原来越南人也过农历春节,与越南同事互祝新年好。只不过人家明年是猫年,而不是兔年,是十二生肖中与中国的唯一区别。也算是人家本土化了的。 2 Feb
  • 上午喝咖啡的时候聊天,说到澳洲的大学教师没有师尊,学生可以随便指摘老师,而且期末有个教学评估打分,老师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就靠这个分数。我的观点是,澳洲的学生付出高昂的学费,就有类似对于消费品的批判自由,都是这个体系决定的。不象欧洲普遍的免费教育,教授们很有身份。 2 Feb
  • 用LibreOffice打开文档,发现原来现有文档的种类有这么多。如果都不开源的话,在计算机里安装的文档类软件要多少?计算一下软件花费也是惊人的。 2 Feb
  • UPS 的包裹,从订货开始,自美国出发到悉尼只花2天时间,现在在悉尼市内花了5天还没有送到。 1 Feb

2011年1月

  • 看来最容易出文章的状态,就是与别人合作。各显所长。否则埋头做出来的东西,正真感兴趣的读者不会太多。 31 Jan
  • @matrining @terrywang 问题我党加税减税什么时候和你商量过,别说和民众互动了。体制不一样。 28 Jan
  • 在ebay上拍了一个小号电脑桌,99cent拍到,估价30刀,没有想到没有人和我竞拍。不过去自取就要花差不多20刀的油费。 27 Jan
  • @terrywang 一个人陪两个这么大的小孩,不光要双核,更需要分布式系统才可以解决啊。 27 Jan
  • 午饭时间,与一个德国过来工作12年的女士聊天。怎么这么喜欢武打片,她还问在中国有没有人真可以如《藏龙卧虎》里那样在竹林里打架。我说,你可以忍受爱情片里的假爱情,怎么不能忍受动作片里的假武打呢?德国人比较较真,很久没有经历过了。 27 Jan
  • [澳洲英语] 一个澳洲小伙去纽约玩,过马路的时候差点被出租车撞到,出租车司机出来大骂:Did you come here to die? 澳洲小伙一笑,说:No, I came here yesterday. 27 Jan
  • 进去一看,三台Cluster都是黄灯乱闪,估计都是桑拿做多了,只能CPU降频了。 26 Jan
  • 看来所谓的备用设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检验,而检验的结果往往是失效。所谓澳洲效率。 26 Jan
  • 上午刚到办公室,服务器房间就出了状况。空调失效,备用的通风设备也没有开,摸摸外墙都感觉超过四十度,隔壁的厕所里温度都很高。关键是,今天是澳洲国庆,有钥匙的几位都没有来,只能找来保安开门。开门一看,里面简直就是桑拿房。 26 Jan
  • @QuentinHou 最怕的就是,理论都做完了,等待模拟结果,而结果出来后发现前面的理论是错的。 25 Jan
  • 逐渐感觉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准备添置一个写字台,放在客厅,作为晚上加班之用。需要抓紧时间了。到处都是deadline。 25 Jan
  • 研究的论文快有了一个框架了,问题是到现在还没有结果。做研究做到这个份上,以前从来没有的经验。 25 Jan
  • 从美国的网站买了个三防相机,打算给家里小的折腾。发现怎么美国过来的东西,加上60刀的运费,还是比澳洲ebay和本土网站便宜。重要的是,UPS从美国寄来的速度,比澳洲一些本土电子商务网站的邮寄还快。 25 Jan
  • 找个合适的无量纲数可真痛苦,简直就是排列组合,然后一个一个试错。 20 Jan
  • @terrywang 校长出面道歉多次,应该就是管理层的责任。还提到这个漏洞4年前就发现,并且修复过。没有想到故伎重演,简直就是闹剧。 20 Jan
  • 悉尼大学网站被黑,学生资料外泄。http://bit.ly/fl3epf 上面是悉尼晨报的新闻。校长已经在校内发了几次信件了。一个连Linux都不支持的IT部门,怎么可能正真做好网络安全呢? 20 Jan
  • 里面的办事人员倒还不错,其实就是话少些。看来在中国还是一个规律,话少的人有可靠的感觉,可以坐坐办公室之类。而话多的大妈,就只能蹬着人字拖,到处让其他人不说话。 20 Jan
  • @terrywang 人轮子没见,车轮子不少。 20 Jan
  • 最后拿到的就一张薄薄的纸,上面的信息少得可怜。怎么感觉整个过程,比我来这里办个工作签证还麻烦呢? 20 Jan
  • 不过后来想,这也是对于“留学回国人员”的基本适应过程。别以为回国以后,都是照章办事。有时候这个“章”都是含混不清的。反正要回国的人,提前先适应吧。 20 Jan
  • 其实是帮别人来取份《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原则上,这个表上的信息都是办理者提供的,很多地方(至少我知道德国和美国)都是可以在网上输入信息,然后电邮扫描的文档,最后教育处寄回这个《证明》。悉尼则不是,只有局域网,需要到教育处里的四台计算机上输入信息。难怪有这么长的队伍。 20 Jan
  • 站我前面有对03年移民过来的夫妇,帮别人办事。说这是自到澳洲以后,排的最久的一次队。其实现在国内的机构都没有这么没有效率的。 20 Jan
  • 门口有个小年轻把门,进门有个大妈,脚蹬人字拖,到处找说话的人,然后说:“不要说话,这个是办公区。要说门外去。”还提到里面的办事人员,说他们两个办了一个下午了,头都痛了。其实这个教育处,每周只开两天,每次只开2点到5点。 20 Jan
  • 再说说这个悉尼中国大使馆教育处。位于一个丁字路口,四层楼房,门口三个监控,进门上楼,竟然有个面对路口的圆形照妖镜。难道风水先生看过的?所谓人到照人(监控),妖来照妖。 20 Jan
  • 昨天去悉尼中国大使馆教育处,门口有30人不到的队伍,排队将近两个小时,进去办事5分钟解决,有两个办事人员。门口过往的路人都很好奇,估计是以为有新年打折的。 19 Jan
  • 澳洲ebay上的东西,怎么比店里的东西还贵。难怪这里ebay上的东西和用户都不算多。 19 Jan
  • @terrywang 刚到悉尼的时候,在火车上读陈冠中《城市九章》当中有篇文章《杂种城市与世界主义》,感觉这个杂种(Hybrid)是对悉尼一种很好的诠释。 17 Jan
  • @terrywang 我的感觉是,数量少和从政的想法不冲突。就是看移民是否能够有政治诉求。和欧洲大部分国家比较,在这个方面,这里的感觉好多了。 17 Jan
  • 看到现在住的地方邻近一个行政区区长是个华人,从名字看,应该还是第一代移民。很高兴看到华人从政的实例,毕竟是对于华人社区利益的代表,另外也是对于这个族群的认同。相比在德国的华人移民,就显得有些过于低调了。 17 Jan
  • 好久没有过过这样的夏日了,站在外面就可以趟汗。想不起来哪年德国有过这样的夏天。 16 Jan
  • 看到关于突尼斯的报道,人家的革命成功是基于军队没有对民众开枪的基础。可是,我们的政府除了冲锋枪以外,还有坦克、工程车和J20。 16 Jan
  • 干脆把国外学术期刊的网站都封锁了算了,让你们投稿,让你们抄袭 @shizhao 晕,ubuntu的源服务器也连不上了,GFW看来真的是吃错药了 14 Jan
  • 澳洲最有效率的一群,名字叫蜘蛛,结网补网搬家都是无人可比的速度。傍晚的时候,走小道去公园,去的时候不小心弄掉一个蜘蛛网,半小时后回来已经完好如初了。和它们相比,澳洲的工人就太拖沓了。 14 Jan
  • 要考虑写项目申请了,年复一年的事情。 14 Jan
  • 四个人一起吃午饭,两个有孩子的相互聊家庭和育儿,另外两个接不上话;两个没孩子的相互聊攀岩,有孩子的两个默默无言。发现四个人之间,没有太多共同话题,除了谈吃的。 13 Jan
  • @evilbloom 你用的那个版本的Kindle,考虑进一台。没有直接的感受。 13 Jan
  • 看到一个形容国人善于仿造的词语,KIRF,keep it real fake。 13 Jan
  • 去图书馆借The Brothers Karamazov,发现都是1930年左右的版本,很小的字体,纸张发黑,几乎没有阅读的兴趣。经典书籍一半都有现成的电子版,看来Kindle才是拿来读如此老书的解决方案。 12 Jan
  • 看来学个中文也需要出国。否则看到的资料都是提前过滤过的、删节的、篡改的,想想还好当初选择了工科。 12 Jan
  • 现在有时间就对照阅读一下。比较出来,复旦大学那个版本删节部分,显得原来中共有这么可笑的多敏感词和敏感话题,活活把香港版500页减少了100来页。删节以外,还喜欢替换概念,例如把“共党”替换成“农民“,把“毛时代“替换成“革命时代”,把“革命”换成“干部”。 12 Jan
  • 从图书馆借出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三个版本:Yale 1971年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繁体翻译版,复旦大学2005年简体版。最后一个版本删节严重,几乎去掉了所有和共党有关的评论。一本文学专业的书籍这样人为删节,搞的学中文的也只能去看英文原著了。 12 Jan
  • 刚才在求职网站找到一个非常符合背景的职位,在犹豫是否转行到工业界去。毕竟后者的待遇可以高出学术界很多很多。 12 Jan
  • 布里斯班水灾,猫猫狗狗都有救援计划。 RT @brisbanecityqld Pets now allowed at evacuation centre with owners! Cats in boxes/cage, room for 300 dogs. Please RT. 11 Jan
  • #Ubuntu 就是抗折腾,昨天升级的时候断电一次,机器就起不来了,连命令行都看不见了。结果LiveCD进去,chroot一下,修改一个配置文件就搞定了。换作Windows,估计又要重装了。 11 Jan
  • 据说我的博客被墙了,应该是误杀吧。似乎很久都没更新了。 9 Jan
  • 年初写年度计划,在个人项目方面写了一个“减肥“。结果从当天开始就腹泻三天,“成功“减肥一公斤。早知道这么立竿见影,当初就应该把这个目标改成“中乐透一百万”了。 8 Jan
  • 到澳洲以后,已经被好几个人说我有德国口音了。今天帮朋友定旅馆打电话,接电话的女士说很好奇我从哪里来的,我说中国,她说很奇怪我有German accent。 6 Jan
  • 从悉尼大学东亚图书馆借出叶嘉螢《迦陵说词讲稿》,若干年前曾经在大学听过她的讲座,80岁的年龄,说到诗词依然热情四溢,还唱诗多首。到那天,才知道唐诗是这么读的。 4 Jan
  • 假期图书馆休息,明天第一天上班。一查尽然有二十本书同时到期。估计一下找不全。 3 Jan
  • 明天,为期两周的假期终于结束了,一看日程表,发现一月份的活动和任务还是很多的。 3 Jan
  • 曾经和好几个前共产主义国家/地区的人聊到社会制度问题。分别来自,东德、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对于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几乎都是一个态度,就是完全否定。不知道若干年以后,等到我们的时代结束,我们是否也会这么评价这个曾经的制度?还是中国会成为唯一的例外? 3 Jan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