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个 Survey

上午到办公室,就看见 @xiaoweih 发的一个链接,关于澳洲政府寻求研究人员反馈的新闻()。

这个主题正是我们几个一起吃午饭的博后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其他的话题包括,带孩子,民主,和美食等等)。澳洲由于工业界相对薄弱(相对欧美),科研管理机构经费相对贫乏(相对中国)。唯一的优势就是学费高昂,搞得大学很大部分的经费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于是这个大学体系都是有明显偏向于教学,而逐渐忽略研究的比重。在管理层面上,则体现在对于研究支持的不足。而相比较,研究经费的申请,则过度偏向track record,或者说论文数量。后者的原因,主要在于经费总额低(政府没钱),来自工业界的关注少(工业薄弱)。

这些都是对于年轻科研人员(early career researcher)的挑战。对于这个人群,大致有两个选择。

一)如果需要职业的稳定性,最好就直接在大学谋求一个教职(Lecture)。那么繁重的教学任务,就使得分配在科研上的时间骤减。另外,一个好的研究者,可能不一定是一个天生的好老师。这样的讲师职位,往往并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见到不少天生的教师,也有不少优秀的研究人员,但同事做好两者,似乎有些困难。

二)第二条道路,就是博士毕业以后做博后,或者拿各种fellowship(例如澳洲之前的APD和现在的DECRA)。这样可以有一个相对长期和稳定的研究阶段(三年到五年),来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也可以适时地建立研究关系网。但是由于这个阶段里,很多人都专注于研究,而没有教学,到最后就又面临来自教学的压力。我们组里有个牛津毕业的博士,三年拿了总额一百万澳元的科研项目,但最后去申请一个讲师职位的时候,被婉拒。这个就是澳洲的现状。

从这个Survey里,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已经被认识到,例如选项里提到多次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我写了几个意见,就是对于年轻研究人员,应该提供更多资助的机会,不仅仅是来自政府机构(例如ARC),经费还应该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对于讲师职位,应该逐步增加教学负担(例如在五年的时间段里,逐步增加)。

不过澳洲对于研究人员,也是有不少相对的优势。例如相对高的博后工资,与欧洲类似,但远好于美国;例如有相对稳定的职位,有两年三年的博后位置,而不像美国往往只有一年时间。另外,相对欧洲,博后完成以后,换成教职的可能性比较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