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基金

昨天组里的两个博后提交了澳洲青年研究基金(DECRA)的评审回复(rejoinder)。

在项目书的准备过程,E同志写得中规中矩,我们聊起来说这个项目基本申请属于没有太多创新,“抄冷饭”的类型。D同志写得天马行空,确实是个新课题。结果评审意见也可以看出,对于E同志的支持(因为看得懂),对于D同志的忽略(因为看不懂)。E获得三个评审意见,都是正面为主。D只有两个评审,其中一个非常不负责,评审内容不超过一句话。

这个很可能澳洲研究基金的体系有关。评审人们(包括我自己)一般都是拖拉到最后一天,才看手里的七八份项目书,根本没有时间去细嚼慢咽。所以写项目书的基本要素就是,说自己很“创新”,但是写过程的时候,一定要拉底自己的“水平”。写到让“外行”们都可以读懂,但是“内行”们又挑不出什么错误。

在澳洲科研评审过程中,还有就是明显和普遍的“数数游戏”:多少文章,多少引用,影响因子如何。和国内的评审非常类似。这些数字,在德国人的评审体系里根本看不到,原因可能是,数字可能是个客观的参考,但是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没有必要去提及,而需要直接就事论事。“数数游戏”简单可行,又貌似“客观”,不用太费脑细胞。当然坏处和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注:澳洲青年研究基金(DECRA)资助三年的研究工作,10%左右的成功率。资助包括项目负责人的工资。所谓“青年”,澳洲的定义不是年龄,而是博士毕业五年以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