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杂七杂八

杨白劳的时代

Solidot 上的一个新闻:

---
美国国债计数器是在1989年树立的,当时的债务仅仅为“2.7万亿”美元。

由于经济危机,在上周六早晨,美国国债已经超过了显示器上的数字范围, 达到了惊人的 $10,150,603,734,720,或粗略计算为10.2万亿美元。为了容纳多出来的“1”,时钟被临时修改,“10.2万”亿中的 “1”移到了LCD显示器的左边,以前显示美元符号的位置,现在是和美元符号挤在一起。这个过时的计数器将在2009年被一个新的时钟取代,它能显示的数 字是一千万亿,也就是1后面跟15个零。估计这个应该能维持比较长的时间。
---

PS: 最后那句话比较搞笑,一看就是搞技术的人说的。

CNN网站上的图片。后面还有一个数字,是平均到每个美国家庭的债务,8万6千美元。

Comments (2)

科学工作的动力?

饶毅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下村脩)。摘录如下:

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45年他16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1951年,他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1960
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196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63年至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65年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直到1980年。估计是约翰森退休后下村修不能待在普林斯顿了,所以1980至2001年他到麻省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有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之软差。

下村修1961年33岁做出重要发现(1962年发表),到1974年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但到80岁的今年,他几乎是默默无闻。他多年没有实验
室,在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不是为了功。他也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不是为了名。GFP后来带来了相当的收益,但下村修没得,也不是为了利。

下村修加入生物发光研究是1955年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荧光素。1959年导师逝于癌
症,1960年他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看水母发光,要他做,可是第一次演示根本没有发光。但下村修被约翰森感染了,决定做这个课题。1961年约翰森开了七天的车、每天12小时,带下村修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Friday
Harbor)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有很多原料,他们在1961年夏做出主要发现。

下村修开始做研究时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对生物发光好奇。发光的生物学意义,至今尚不清楚;而发光蛋白应用的重要性,下村修不仅当时不知道,而且以后相当时
间不清楚。水母素应用于检测钙,是1967年由Ridgway和Ashley提出。最初下村修和约翰森只为提取水母素,而GFP是副产物。现在,这个副产
物的用途比原来的正产物还大。GFP作为示踪蛋白是普瑞舍极力鼓吹。广泛应用在1994年以后。从1974年获得GFP到1994年,下村修并未大力推动
GFP的应用。

下村修乐于做这项工作,只需很基本的条件。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今年80岁的他,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PS: 后面还有饶毅的一点分析,但仅仅看到上面下村修的科研经历,实际上已经足够说明不少的问题了。在很多人眼中,倘使没有这个诺贝尔奖,下村修的简历实际上算是一个"失败者"(20年博士后,最后也没有一官半职)。但他做研究的根本动力是"好奇",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个已经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幸福感了。开始关注的是那个共同获奖的美籍华人钱永健,但下村修反倒更有趣味。

Comments (7)

Bio-Suit

现在做个婴儿挺累的。
奶粉不能喝,衣服不好穿。于是,只能穿Bio-Suit,夏天凉快,购买方便,饿了渴了也没事......
购买地点:菜市场、水果店以及各大超市。

PS:
学生问:这个实验里的三聚氰氨到哪里购买?
化学老师:各大商场三鹿专柜。

Comments (1)

Re: 力学=??

看到一个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

北京故宫旁边,有个“力学胡同”,胡同里有个小学叫“力学小学”。
那里培养着中国最年轻的力学毕业生。
我们这批搞力学的,其实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所以到德国,就改行搞机械和材料了。

想到当年去北京签证,特地去了这个地方。

Comments (2)

推荐一个搜索

SearchMe

http://www.searchme.com/

一个可视化的搜索,感觉特别好。把网页的快照列成3D,可以用键盘直接操作。
例如,这里是搜索Willy Ronis的结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