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笔记书评’ 分类的存档

关于城市建设的文字(陈丹青)

2008年2月9日 1 条评论

看到下面的文字,暂时记录

"......

关于中国的城市运动,我的结论很简单:城市建设与城市无关,与建设也无关,而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话题。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政府官员、跨国资本、开发商这三种势力在决定并左右城市的命运。所谓人民,自始至终是缺席的。因此,中国城市运动既是一个全面西化现代的问题,同事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问题。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看见的不是城市景观与建筑景观,那时什么景观呢?我称之为"行政景观",直白地说,就是"权力景观"。

世界范围看,无论香港、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罗马......我们都无法看见这样伟大地无所不在地行政景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城市运动如此迅猛、如此成功地内在原因。我们在世界著名城市摄影中,都会看见现代化过程怎样持续毁损并扭曲环境与人性,但是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场城市运动的破坏性,像中国这样丑陋、反人性、割断历史、造成无可挽回的景观的灾难。

但是没有人能够扭转这场伟大的城市运动,因为国家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所有人的生活从中获得改善,并集体参与到这场大规模自我扭曲的过程中去。在这过程中,我们看见,唯有影像可能是仅存的权力--如果这也可以叫做权力的话--这是怎样一种权力呢,就是观看的权力,目瞪口呆的权力,或者,就像本次展览的标题所说,一种"重新观看"的权力

......"

陈丹青《影像与城市》,《退步集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已经消失的苏州城墙

关于文章《法国文化的死亡》的反击

2008年1月10日 2 条评论

2007年12月3日的《时代周刊·欧洲版》(Time)做了一次标题党。封面刊登名为《法国文化的死亡》(The Death of French Culture)的文章,作者为 Donald Morrison。其缘由应该是今年9月法国表演艺术家Marcel Marceau (马歇·玛索)的去世。但注意到标题的用词,死亡(death) 而不是衰亡(decline),于是触动了法国人的神经。当时读到那篇文章的时候,越读越不是滋味,基本的感觉不是法国文化的衰亡,而是文章本身的浮浅。

本期的《时代周刊》(2008年1月14日)终于登出了节选的法国人的回应。

其中一位作者做了一个类比,如果法国人以同样在今年去世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 ( Norman Mailer )的逝世做文章,名为《美国文化的死亡》。那么这两个事件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十个法国人中有九个知道 Marcel Marceau,而十个美国人却只有一个知道诺曼·梅勒。

其它的观点有:

~~"法国文化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下面的公式:戴高乐+萨特+条形法国面包+苏菲·玛索的胸部"(De Gaulle + Sartre + the baguette + Sophie Marceau's breasts)

~~"艺术和艺术市场不是一个概念,艺术品的价值也不是可以用售价来衡量的"

~~"美国有很多一流的研究人员、学者、思想家和艺术家,只是他们不在《时代周刊》上写文章"

~~"谈论法国文化,请先学学法语,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看看法国电影,再开口。"

~~"这篇奇特的文章本身反映的不是法国文化的评论,而是美国文化的现状。它更好地说明了,未来西班牙语、中文或者其他亚洲语言成为通用语言以后,盎格鲁-美利坚文化会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法国文化..."

.....

可谓吵得不亦乐乎。

法国人的嘲讽,读起来十分有趣。语言也很幽默,相比而言,原文作者则更显得自以为是。也基本算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比较。

Penrose(彭罗斯): The Road to Reality.

2007年11月27日 没有评论

从市中心书店看到的,翻了一下。很厚的一册,超过1000页,不过叙述得很多,加上少量的公式。
如果以后解释某些概念,其实参考Penrose的叙述,估计很有效。

Roger Penrose 的书 The Road to Reality: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以前在交大的图书馆看过一些Penrose(彭罗斯)的书,例如《皇帝的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等。相比最近强烈反对宗教的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之后的道金斯,今年的新书有 The God Delusion),Penrose 还是保持着科学家的身份,但是一直坚持科普,而不是走到另外的一个极端。

夜读《史记》(1)

2006年8月24日 1 条评论
自从当当网8月中旬送到两月前订的中华书局10卷本繁体竖版《史记》之后,每晚读上几页,现已读及《卷五秦本纪》。最初买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以前国内读书时一直垂涎的书,无奈太贵;现在在德国倒没有机会读中文书,拿dangdang做实验订了这套。测试了一下收费和运送速度,还算满意。
以前家有《史记选读》之类,一直停留在《黄帝本纪》,后来读电子版本,依然没有超过第一卷。现有的这本中华书局版,三家注释,读起来很有滋味。其实满可以将此写于2千年前的书,当故事小说来读(其实文字一点不难读,故事“生动”),也另有一种乐趣。
 
夜读《史记》(1)
  
西方的基督教几个基本教义之一就是,信玛利亚童女生子,得耶稣。现搬《史记》以做Cross reference(故事发生于远古,《史记》作者写作都在公元前或主前):
      卷三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卷四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卷五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殷周秦三代的祖先都与这样的一种传说有关,实际上显示的是各种文明在源头上的相似之处,而原非耶稣神性的证明之一。一本记不清名字的电影(十几个罗汉之类),布拉德皮特演的犹太人,抢银行前在电梯中谈论“童女”在犹太原文中实际为“未婚女子”,而非“处女”。毕竟传说而已,不必较真。
 

J. M. Coetze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2006年6月4日 3 条评论

昨晚读完:
J. M. Coetze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读得零零碎碎的,也没有太多好写的东西。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