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读书笔记(1999)’ 分类的存档

读书笔记: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1999年11月26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叔本华随笔和箴言集》
李小兵 译    三联书店
三联文库,世界经典随笔系列之九

同学王处借阅。1999年11月26日 读毕。

是与王同在一小报亭中见到的,与之同置的是这系列书的前十册。这种书应的自己极喜爱的,但在当时却未购。似乎很难去解释。

此书是叔本华的散文集。在这里他并没有去构建出他有哲学体系,而是把一些问题放到他的体系中去看待,于是有了这些文字。文字针对的问题并不是很具体的,而是某一个范围。而且有的篇什的题目并不对应,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很广,想去说某种普遍的东西。但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却很轻松,而且往往会引起同类或无关的思考。

与那构建自己体系的庞杂著作相比较,还是更喜欢读这样的文字。因为并不想去"知道"他的体系的具体的存在,也不想去"接受"那种体系,只是去观察他的方法,或者读后同时去思考一些问题。

叔本华的观点比较独特,特别是他的人生哲学,他认为人生活在痛苦与空虚之间,这种观点可以去思考 ,但不可能去"理解"。正因为这种出发点的独特,因而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观点。有些地方他看问题的方式并不为我所了解,于是只是去思考,并不在乎去做什么价值评价。

还可以去读些其它的东西。

近几日不知道怎么回事,竟很少去阅读与思考一些问题,也许由于另类的诱惑。但毕竟还是重拾起来了。

无需为今日寻些昨日或明日的籍口,今日才是我存在的时候。

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阎嘉《洞悉人生痛苦的智者:叔本华》1999年11月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泰戈尔《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1999年11月13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泰戈尔讲演集》
康绍邦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2月13日购于苏州古香阁临顿路书店。
1999年11月13日读毕。

就由题目而言,泰戈尔的宗教观是一种神论,在他的宗教视野里的神并不具体地存在,并不是偶像化了的。而是内心里的一种象征。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

与队的那种风格的诗相比,此集中所收录的文章(讲演集)则并不是那么让人感动。但同样从字里行间流出的是诗化的观点,也许泰戈尔作为诗人的一种特性吧。展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文章涉及的领域大都的内化的一些对外界现象的论述,也用极内化的形式。因而虽有很宽,读来却很一致。

此书是三联文库世界经典随笔系列中的一卷。此系列书已读过几卷,很喜欢,看出主题都是经过选择的,很精。读来很愉快,当然也有译笔的原因。并且此系列书用小32开纸,很薄的册子,仅书本身亦可放入手中玩味。这套书的装帧几乎用了统一的形式,显典雅与宁静,而新版以后(在书店遇到)则有改换,虽有自己新的特色,却不似以前那种那样喜爱。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1999年11月15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I267  455 )
1999年11月15日读毕。

近半的文章已是读过几遍的,算是一次重读。但那类文字的冲击力仍如初读时那样强烈,并显清新。此集中文章大体按主题涉及领域而排序,因而可见作者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首先王小波是反对同一化的,也许由于他经历那场社会大动荡之后的本能的反抗。他引用罗素的话语,参差多态乃幸福之原。另外,由于对同一化并不能推出他是反世俗,而推出他是提倡精英化的,他反对出现"哲人王"之类的人物,因为那又是同一化的可能之源。其实王小波应该算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说是自由主义,因为这这正是他所想追求的生活形态,至少是能够自由地思考,说是知识分子,因为他是社会的观察者与批判者。并且他对于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也有一些特别的看法。

很奇怪的是此集中收录的他的杂文与一些读书笔记之类文字的风格差异,竟不似出自一人之手。前者的风格是幽默的,敏感 的,尖锐的,带有一些自潮的味道,而后者则完全是严肃的,与原先心目中的文风很不相合。于是可以体会那种"参差多态"。并且也能知道那种轻松的文风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总的说来,王小波杂文的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看法观点(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并不是那么新)而在于:第一他能够写下一些别人没能或没敢写下来的东西,第二他把它们用他那种风格的文字去表达。让别人看到他思考的过程。

与友论书时,曾闻及他的逝去与他的文名的关系。读他的书时,我几乎没有去在意彼时外界的论调,然而我是被触动了,由于他那种独特的风格。至于他死是否失推动了大众对他的认识,我并不敢下一个结论,因为有许多可能性,就让他存在。但于我个人而言,则是真正地为他的风格所吸引,而不是别的。

但至于如果他继续活着,有可能得诺贝尔奖,或者不读此类文字便会失去许多之类的论调,则并不赞同,并且听到时感到有些寒意,虽然是喜欢这种风格的。或者他还活着,听到这样的话语,或许会写上两句的。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米歇尔.塞尔《万物本原》(1999年11月8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万物本原》
[法]米歇尔.塞尔
薄北溟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B1/23)
1999年11月8日读完。

书名原为Genese(Noise)喧嚣与躁动。作者是法国当代的思想家。而改名为"万物本原"则意表书的主题,世界的本原是繁多性。

以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由有限的静止的东西而至无限的变化的事物。但前者并不现实存在,是后者的某种抽象与概括。然而这种时序会有什么后果呢?由特殊的个别的而至一般,而不是相反。也许因此会成为有限的视角,静止的观点,对认识世界本身反而不利。无限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抽象。从有限怎能去知无限?即如此又如何去认识无限?对于认识者似乎有了某种摆脱不了的悲剧性。

书的封面是波提切利的画的一部分,在大海("噪声")中的维纳斯的诞生。繁多性也就是无数的可能性。维纳斯是一种象征,主题的出现。

书中有这样的一种意思:"全便是无"。用无限性去思考,会得出一些结论。

很薄的一册书,方200页,思想却很庞杂,很难去完全理清那条思路,并且书中有许多那种文化下的独特的东西,如神话。不过能读出主题,更主要的是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去体会那种静静地思维的乐趣。

另,书中的语言很美。象是散文或者诗,用语言表达思想,对难免会有折曲,不过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反增更多可能性。读来竟不似"哲学书",不知是何原因?也不知做何种解释。或许自己其实知道,却并不愿意去明确地写出来的缘故。不想那样固定地作出判断,存在,姑且这样去看。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

读书笔记:阎嘉《洞悉人生痛苦的智者:叔本华》(1999年11月)-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洞悉人生痛苦的智者:叔本华》
阎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21日.10月月6日、11月4日于交大图书馆社科阅览室读。(B516.41/5)

介绍了叔本华的生平及思想,带有某种旁观者的感情去书写,读来很有意味。并且并不单纯地去写出,而不时加以比较,且有与中国的比较(即身边事件),同时附以书写者主观的感受。语言文字也较出色,虽对于章节安排即结构方面有些不足。

叔本华(1788.2.22~1860.9.21)的思想很不合主流(地域性),在一般的介绍文字中往往加以几项冠冕堂皇的帽子,另几个特定的形容词,这类文字地两面都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它有极强烈的偏向,读之往往觉其面目可憎。原本便需平常对待,他的确有不足的一面,但同时另一面更具光辉。况且这种认识,这种价值观也会随时间随地域而发生变化的。他生活在他的世界里,思考,并且孤独,也许这些就是他本身,或许不是。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且不要只看到这个命题便拍案而起。用自己的原则去要求。且读下去。或许狭隘的视线便难发现闪着光的金子的。叔本华是反世俗的,他认为自己是天才,这种气质及勇气并不多见,并且认为天才注定要孤独(反世俗)。并且为之举出众多的理由(也许有些是奇怪的)。他有许多独特的思想,不为当时人所理解,或许这他自己并不在乎。幸好他在晚年见到了自己的"被理解"的。同时,他也反对理性主义,因为那时理性主义是主流的(世俗化的),而他是反世俗的思想家。对于哲学家,没有不能进入的领域,他活着就是为了处,自由地思想。,而不是为了思考后的被理解。叔本华就这样地思想。我喜欢这样的自由,因而便喜欢叔本华。或许相反。

读这本书时同时作了十几页的笔记,只是抄写一些话语及思维过程,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做笔记还只是开始,去尝试。

《关于思考》 叔本华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判断如同君主的圣谕,他的话就是权威----君主是不接受他人的命令。也不认识其它权威的。反之,局守于世俗流行的诸种意见的凡俗作家。像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一样。"

分类: 读书笔记(1999)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