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性心理学》
《性心理学》
[英] 蔼理士
潘 光 旦 译 商务印书馆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B 84 143 -1 )
2000年11月25日读毕。
第一次借是在6月份,并已读完书的正文部分。余上附录未读。原已想先写下些感想的,却总想能真正读完那些不想割舍的部分。过后又去觅过几次,并不在架上。上次去图书馆时幸而巧遇,且遗忘书中的书签尚在原位。甚喜而读毕。
由于读完正文至今已有些时日,彼时的一些确切的想法已无法再次唤起。想到有一点想写的便是译者的翻译方式。潘光旦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是一种译本的中文化。因此句式做过改变文中一些东西也被相似地替代,读来的文化背景并不陌生。这只是对于翻译本身的贡献,而章之后都有译者的注释,极为详尽,中国文献的类似引文。其实也是一种著作的中文化,这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大的方面,潘光旦的似乎是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而且是中国的材料足以证明理论的普及性。由此可见译者所在费的功夫,相当于在重新写一部著作,实际上也是对学科的发展,译者应有的学识,态度于此中也略见一斑。
作者对问题的方式也值一提。书后附录中有靄士的《性的教育》、《性的道德》及译者的《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胡寿文的《靄理士传略》、费孝的《重刊潘光旦译注靄理士(性心理学)书后》。其中有不少关于作者的文字。理士对于科学和人文都有深爱于是用科学的态度、文学的方式去写出这本书,读来有一新感。首先这个话题具有敏感性(至今如此)倘若笔下流出一些异样的不真实的态度完全能够感觉出来。而作者只以自己的平常心去写下来,应其它方式所达效果好得多。首先需要写下来的胆量,而写出来的能力应也不能少。往往有些问题到笔下便会走样的,如果心灵不够坚实的话。
性,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为什么随着人类的文明反显出神秘来呢?而且对待一些(如同性恋)的态度也会随文明的发展,显出些怪异的态度来呢?于是靄理写下了他的《性心理学》,以去面对变态的话题以常态去面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