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读书笔记(2002)’ 分类的存档

《中国书法史演义》

2005年10月17日 1 条评论

l         《中国书法史演义》

                         殷伟                   云南人民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292—53  1

20021014读毕。

 

选取若干书法名家分篇书写,插入若干轶事增加阅读的乐趣。一本很轻松的读物,但问题在于只有很少且质量不高的插图,无法同时品味书法原作的滋味。另借的两册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估计是很难去阅读了。

 

书法家们的形成往往需要有几方面的条件,一是学养,对于历代书法精品的领会,对若干作品的熟稔;另一个便是自己的创新。前者需要大量的努力,但在当时也另有前提,便是可以接触到书法作品,而后天的刻苦也是决定性的。而后者的创新,需要体系化的思考与实践。这样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的方面,如成功的原因。

 

另一个便是以人品论书的问题,书家之间或书评家的判断是否应受人品的影响呢?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但也不至于以人品来扼杀作品的美感。此外对于书家作品的偏爱应是一个接受美学的问题,而众多大家也往往是由于帝王们的喜爱而愈为名盛的。作为欣赏者来说,还是直接去接触原作的好,参考一下别人的评估,而不是以其为主导。毕竟书法本身是多元的,如果不是的话又有什么创新的空间呢?

 

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确巧同时在读一本关于书籍发展史的小册子),似乎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是相关的。印刷技术未成熟之前,文字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逐渐文字的使用与书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地发展。印刷技术成熟之后,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比例也渐渐增长。但以后的印刷术的“泛滥”便对书法的艺术形式产生冲击,书法的基础——书写逐渐为印刷所替代,“可怕”的是电子媒介的产生。文字的书写也成为一种可替换的方式,书法又将何去何从。现代的书家们似乎和在寻找一种方式,去表达一种存在。毕竟书写走出人们的视野,书法也只能成为一种欣赏和参与,但回顾历代的优秀作品,怎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

Edward Tenner《技术的报复》

2005年10月17日 1 条评论

l         《技术的报复》

——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

爱德华.特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831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21012读毕。

 

“哲人石丛书”中的一册。墨菲法则(Murphy’s law)表述为:“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会有人按这种方法去做”。读书时有两件事比较奇特,一是文中大量的例子,另一是几乎每段后都标明了出处,因此书后有近70页的文献目录。用那么多的实例说话,作者的态度也应该是可注意的,虽然书的主题在于谈论“技术的报复”,作者却先承认技术的优点,并也相信技术以后发展的好处,用实例来剖析问题,这样方能展示问题的所在,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对于第二点,与第一点是类似的,体现了一种科学的严谨与严密,而不是普及读物(或曰流行读物)的哗众取宠。

 

同样也是由于大量的实例,反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松散,缺少了组织,或许对感兴趣部分选读应是种好的办法。但并不是说全书的结构,在书开始作者便以报复的分类而对其进行定义,然后铺陈大量的实例,最终是对未来的展望,全书还是一个很好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体现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定义分析结论)。

 

书中所说的许多问题,可以用一个很老的比喻来说明。即知识是圆内部,而未知是外部,已知越多则未知越多。“技术的报复”便在于用技术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出现了更多的无法预料的新问题;而许多的看似由技术解决的问题却是受到其它原因的影响而改变。。。。。。而这些问题则往往是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影响的,也成为一种不能忽视而尚未解决的疑题。人类探索的代价。

 

Edward Tenner, Why Things Bite Back: Technology and the Reveng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

都德《磨房书简》

2005年10月17日 没有评论

l         《磨房书简》

都德(Alphonse Daudet

龚灿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56购于陕西省体育馆特价书市。

20021010读毕。

 

离开巴黎,到普罗斯旺都阿尔镇的郊外,都德去那里写下了这本书。都德的离开与来到这个郊外的老磨房都说明了他要寻找某些东西,宁静?协和?都德的文字大都记录了乡村的传说故事与那里的事物人,文字清淡而涤去了纷杂与繁乱。似乎从中也能见到一点作者在磨房生活的情形。读来让人安静,而这本书恰也是置于枕边来阅读的,夜晚读上几段,甚至心已经不知在想些什么,却感觉到一丝温暖与微微的颤动。

 

最后都德听到窗外对于军营回忆的鼓声,也离开了乡村重回了巴黎,巴黎是一种唤起的记忆,同时也说明它的位置。磨房生活是短暂的,但对于它的回忆应是深藏在都德心里的,这两者(磨房与巴黎)的形象是不同的,想来作者也不想去比较。与其它深居于乡村的作家们不同,都德似乎仅是在寻找片刻的安宁,或是在躲避一些人与事(所以他不谈论巴黎的生活)。也许两者都会有一种对乡村的爱,但想来都德的爱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自己的想象,而前者所体会到的则较多为真实的生活。幸而都德较早地离去,否则在传说、故事、人写完之后,他会怎样去写他的“磨房书简”呢?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

John Napier《手》

2005年10月17日 没有评论

l         《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John Napier, Hands, Revised by Russell H. Tuttle,

Princeton Science Library 4.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N49/590/C.4

2002922读毕。

 

手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并且这一对象充满了神奇性、精确、还有许多气压学科方面的综合。本书首先由手的生理角度分析其构造、功用以及演化的历史,注意到了与其它物种的对比;然后便是由文化等角度进行一种有趣的综合。

 

以前曾经在一篇英语文献中见到有关于左手右手使用情况的研究。让人惊异的是,那种严谨的态度,罗列出多种考古学上的证据,的出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结论。这本书中没有采用这样的写法,但读时仍能经常看见那种“态度”的影子,毕竟作者自己也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两者还有一些相似之处,便在与它们所得到的结论,往往看似简单的、甚至是常识的东西。但问题在于那些为我们所接受的常识,我们能否说出它们的原因呢?反常识是一种求新,对常识、的追问也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而这样的追问也需要有不断的研究,放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

 

本书中对象的研究,是基于一种统计的工作的,但是由于历史数据的稀缺,又采用分析、对比、类比等方法研究。而这样也不可能去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个人的兴趣以外仍然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支持。

 

书中的文字是面向读者的,由于属于Princeton科学文库中之一册,文字也是上生动的,许多专业方面的东西大都没有提级,只是提供一种概览。书后同样附有推荐读物的书目。

 

Albert Einstein, 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 [N49/592/C.1]

Henry Stommel, A View of the Sea: A discussion Between a Chief Engineer and an Oceanographer About the Machinery of the Ocean Circulation, [N49/592/C.5]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

罗杰.戈斯登《欺骗时间》

2005年10月17日 没有评论

l         《欺骗时间——科学、性、衰老》

罗杰.戈斯登   刘学礼 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Roger Gosden, Cheating Time: Science, Sex and Ageing, 1996.

2002831购于苏州蓝色书店。

2002919读毕。

 

很想读的一个主题。大致按时间顺序讲述性和衰老的研究过程,也可从中看出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衰老的研究确实存在不少的困难,其所得的数据很容易受到干扰,也不易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者们似乎在努力寻找与衰老相关因素的确切关系,而实际上这似乎仅仅是猜想。况且作为一种验证的过程也十分容易受到影响,如受试群体的特性以及心理原因等等。在一个复杂纷乱的系统中去寻找联系,确实需要很好的方法、不懈的努力以及勇气、毅力。而人类便是在探索中前行,带着未知、处于黑暗。

 

衰老的原因是研究者们想弄清楚的,而衰老的目的却不是科学的范围,需要社会学角度地去猜测。这本书注重于对前者的说明,展示一条人类探索前进的道路,而对于脚下,还需要那样的精神去迈出自己的脚步。

 

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本书便是以袋鼬的性与衰老关系研究入手的。这应是一个特殊的能够说明问题的例子。而对于问题的分析也往往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入手的,贯穿于书中的众多例子也正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当然由典型需要能退化(归纳)才能具有一般的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特殊化。于是这样的矛盾便提出来,下文来逐步地说明,直至激素与人类(衰老)的关系被展示。

 

生命是个奇妙的问题,不同与机械系统,它包含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况且与人类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它吸引着好奇者们去步入探索的世界。

 

同样本书后也提供了“进一步的读物”的文献目录,也的确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作者本身是以科学家(医生)的身份来讲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学科,对其十分的熟悉,因此文字读来不仅生动,而且也有一定的深度。中国的科学家们现在也在逐渐开始写一些此类的高级科普作品,他们所面对的读者并不再是中小学生,而是假想的入门者,这始终是读者的幸运。

 

分类: 读书笔记(200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