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7 月, 2005

读书笔记:宋继凯《哲理趣闻录》(1999年5月27日)-

《哲理趣闻录》
宋继凯 编写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B 13)
1999年5月27日读毕。

为短小的故事集,多摘自报刊杂志之上,虽有许多已是熟知,虽有些读来甚至感到乏味,但总会有所得的,读,同时去选择。

每篇故事下都有一个“提示”,读的过程中几乎不看。它利用某种思想工具(定式)去“读”这篇故事,然后提取所需的内容,说明他所想说(或的“别人”所想)的东西。这样带有某种目的,或许带上了功利性。

每个“故事”都可以许多方面去“解读”这本身便是阅读的乐趣,无需去走某条因定的思维路线或一定要下一个“结论”。自己去读,去思考。而结果无需马上得出,或许很久都不会有。
这也许就是“阅读”而不是“看”。

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我说苏州》  王宗拭 编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2月19日寒假及末将至西安时购于金三元书局。并携至西安。
5月24日读完。几乎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去读,只是慢慢去了解。

发表评论

几本音乐家的传记-

2004年9月1日,晴,简略地阅读了几本音乐家的传记。

John Rosselli: The Life of Mozart 莫扎特传

Caryl Emerson: The Life of Musorgsky 穆索尔斯基传

Peter Franklin: The Life of Mahler 马勒传

K. H. Gibbs: The Life of Schubert 舒伯特传

以上四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剑桥音乐家生活丛书”。2004年购于Dangdang.com。传记的作者,有专业的音乐教授,同时也有一些感兴趣的学者。快速的阅读,同时也可以发现几个音乐家之间的一些共同的地方,例如过于的超前而与传统和权威的冲突,例如人生上的坎坷与不幸。

罗曼.罗兰:《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Romain Rolland: Beethoven Les Grandes Epoques Creatrices. 陈实、陈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购于西安古旧书店。这本书与傅雷翻译的《巨人三传》中的《贝多芬传》还不是一本,后者写于1902,而这本书写于1927年。相比较,这本书更偏重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年代,而不是从诞生写到逝世。作者对于贝多芬,相关的书也有多册,例如《约翰.克利斯多夫》中贝多芬的身影。在这本书中作者的笔仍然是文学化的,生动的。当然比较《贝多芬传》也有很多的一种理性的分析。可惜并不是很懂音乐,穿插在文字间的五线谱是对于音乐作品的一种解读,但是并不能读懂这样的音乐的语言,无疑是一种遗憾。

Comments (1)

读书笔记:《武侠小说话古今》2000年7月17日-

《武侠小说话古今》
梁守中 著    江苏古籍.中华书局

2000年2月16日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0年7月17日读毕 。

属“小说轩”中之一册。首先见到的是“诗词坊”,见到便极喜爱。这两辑书的内容,形式及装帧都 很吸引人,无奈的是价都不低,于是自己陆续买了一些,寻找一些打折的机会多买一些,开始的几册购回便会读完,而现在则多是为了聚齐这两辑书,只是偶尔去闱些感兴趣的话题。

此书大多谈论的是现代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与梁羽生的作品,稍涉及古典小说中的侠义小说及其它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文章的形式类似于小品,读来像是在与一个喜爱武侠武侠小说的人交谈。作者是由自己的兴趣而去写的,即能由文字 间读出他的 喜恶,而不是由学术或研究的角度去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可读性,当然也只是一定范围之内的。而这样去写也会带来一些反面作用,例如有的文章在类似于“数家珍”的工作,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于我则大都只能选择跳读了。

作者还强调作品中想像的作用,并在书中多次提及。这种类似于“童话”(?)的成分,于我则并不是十分看重的东西。但话也不可以反过来说:想像并不重要,只是说想像是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的目的。

我所喜欢的几部武侠小说 ,按书中的分类法分入了“社会武侠小说”之中,虽不论其确切与否,也似能看出一些东西来。另外,书中也谈到古典小说中的侠义小说,可以看出一种渊源来,即可以看到的是整个过程,而不是空泛的突然出现的闪光。于是,又可以想到以前考虑的对传统小说的现代改写。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中国书画史话》2000年7月2日-

《中国书画史话》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120 . 9  5 )
图书馆里艺术类的图书少之又少,难有新书能见,往往若能觅及便会一读。这一次是胡乱走一下碰上的。很吸引人的外表。
2000年7月2 日读毕。书的纸张极佳,将一页书分为两栏,有较多的插图。装帧方面做得挺到家,只不过书页是胶合在一起,而不用线订装,因而翻读几次后容易便掉页的,不知为何做到这一点。

除去书的“外表”,翻开去读,很快便能读进去的。那语言严谨却不失轻松,有浅层的一般介绍,也有深入的讨论。作者对流派形成的讨论以及对文艺思潮形成的原因的分析的观点较少见,是一种个人的观点,即由个人喜恶去选择。至少这一点能够让人从表面上感受到。还有一点做得较不错的,便是把书法经画发展放入历史的进程中去写。当然不仅是阶级斗争决定艺术发展的那种观点了。能读出的是艺术的历史,正如题名“史话”。不但没有降低写艺术的专业性,反倒增加了可读性。由这种写法导出了作者的一个观点,即各种艺术 之间的共通性。且有大量历史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诗书画(印)的通融性)
史话由原始艺术至近代艺术,其时间跨度之大决定了作者必须是有侧重地书写历史,同时能从总体上把握它。因而有些章节写得只具介绍性,价值不是很高。

另此书总体把握发展史是由人性化入手的,写到书家时也强调个性的作用,读来趣味十足,或由于作者并非书画方面专业人士缘故,反显出一种旁观的态度来。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学习的革命》2000年6月29日-

《学习的革命》
[美]J.沃斯 [新西兰]G.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6月29日翻阅毕。
是由全国购书网(dangdang)寄赠的。前阶段由媒体炒得很“火”的书,似乎是书的历史上前无古人之作,当然只是炒作。

是有关学习教育方面的书,仅对许多现在相关研究的简单介绍。并不可能如广告中所说有读后的效果,如果真有立竿见影的作用,那应该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内容有些杂乱。

且是国外的一些东西,不可能直接用到我们的情况之中,因而有些章节在中译本中存在的必要性还应考虑。例如谈及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其次书中又过分地强调了电脑的作用,似言过其实了。或作为一种口号则尚算合理。类似的书中总举出不少惊人的数字,读来像在哗众取宠。因此读时极略,只作翻看。
可取的是,这类书的布置,大都是内容的精华,提供了一种略读的途经。于我则愿是书籍中有大量的相关插图,然后一本书便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了。然而似乎又有矛盾,丰盛了却又不可及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