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05年7月 的存档

读书笔记:《文学大纲 》(2000年)-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文学大纲 》  第三卷
郑振铎        商务印书馆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 I 109 14 C . 3 )
2000年3 月27日读毕。

全书四卷,此卷述十七、十八世纪之世界文学初见时便十分喜欢,置于书架上并不显眼,翻开后见有许多插图,遂读文字,清新而少书卷气。以个人的眼光去看文学的发展,带上自我的喜好读来反增趣味。几位大师处则着墨颇多,突显真存在意义。遗憾处在于书如题,名大纲,面广而不精。所及作家较多并不很深印象。但祥叙的则能现出于历史,可见作者是有些能力而无此精力的。总体来说,应是部极佳的文学史著作。

另外需写的是他的史观没有用因有的意识形态云“分析”文学。也许与其所处时代有关。不少以个人好恶云评价,需要兴趣与勇气的,而这样去写的“历史”。以区于真正的历史。如此是我想见的形式之一,但没有真正成为细致的叙述,却能见作者想法。所述的对象是文学而不是一般所的历史事件,的局部与整体之别。而其把握在于叙述者的个人而其成败的评价则又读者。

 第四卷
郑振铎 编         商务印书馆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I 109 14  C 4 )
 2000年5月4日读毕。

 十九世纪初之世界文学,范围较广。由于译名的问题,读来多一层转译的困难。所幸此类译处一般注明原文训的写法。

 同时读此书与上一卷相比较,可看出一个问题。对于较远过去的文学成就看法比较耳闻或熟之;而对于“现代”的东西,则所述多且杂。于是可见时间对事物的筛选。便想及现今的文坛,在若干年后又会如何看待。

至于时间的作用,应是能论及许多的,却不是现时的所能写出,其中有一点是现在所想的,便是在时间里与站在时间外看问题的区别。

分类: 读书笔记(2000) 标签:

读书笔记:《欧洲文化的起源》(2000年3月22日)-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欧洲文化的起源》
[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
陈 筠  沈 微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借于钱学森图书馆 ( K 500 . 1 )
2000年3月22日完毕。利用实习时闲暇时刻去读,用轻松的心态或慢或跳跃地去读。

有关考古学方面在内容,与神话联系着去写,看起来这行多的考古发现似乎只是为了使神话变为可信的故事,这样的一种解释其实带有了一种浪漫的色彩,就像谢里曼寻找特洛耶的目的同样带上了这种色彩。正因为这种内质上的东西使这门看来沉重的科学带上了浓浓的趣味,也许这正是这本书所想表达的一种东西。

另一点便是对神话(或文学作品)的读法。此书中所谈及的读法是由神话而至外部的证明,还有一种 读法是由作品而至内心的撼动。当然前一种也可能是经由内心而至外部的,看来似乎有些矛盾了,但这里写的是一种能量的导向,即最终的目的。一种是力量的外化,一种是力量的内化。我的读书似乎是后一种,并且一直对前一种读法有种偏见(但并不特指这里的考古学,甚至对它有所好感)。确实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在现实中去觅出文学作品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这种解释只是一种愿望,其结果或者过于笼统,或过于僵硬,或牵强附会。而考古学只是为神话提供些实物的证明,并没有去进一步解释,如果再进一步,但是我的偏见所及了,而且在现实中的这些外化的解释往往想自己成为放之四海面皆准之绳,其结果可以想见。我对文学作品之见,便是估且抛开一切去读,什么心里的一些刻板的概念,什么试图去“分析”的想法暂时不顾,且去读。然后是内心的感受,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不及“大刀丸”。而后你可以去分析,去批判,我看重的是前一部分,并且着实享用着。

《古今西安》
马正林 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25日购于西安文艺南路旧书市。
 2000年3月25日翻毕。
 介绍西安历史的文字,有些沉旧。趣味不足,但有一定实用性。

分类: 读书笔记(2000) 标签:

读书笔记: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000.3.14)-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12月28 日购于东六路书市。
 2000年3月14日读毕。

 在微雨的夜晚,独自坐在教室中,捧着书把它读完。好久没能这样去读书了。

 与前读的《万年历十五年》比较则显出“历史味”浓而文学味淡化了。他在这本书中这样去谈论历史,严谨而不僵化,不用刻板化的观念去解读。(或许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作者并不生存在我自己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之中。或许他带着他的“眼镜”去看历史,只不过我没能去发现)。去读那种换了种角度所看到的历史,其实是种对于新奇的惊喜。但有时读来有种观念上的陌生,可见对同一事件的两种相反的印象。准备继续去读黄仁宇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这本书似乎是用外文写出而后翻写的,并且有可能作为历史课的讲稿。因而有明显的章节,用各种角度零散地分析。虽在整体上有种时间的连续,却读来不免锁碎,很难有种明确的整体的印象。这种印象得来的另一种原因,便是作者并不重视对事的抒写。而求对史事的分析。这一侧重,其实有种优越性,即去追求一种内在的历史的联系。但这种优处却是不容易显出的,一是要求作者对历史的把握,再是要作者对笔的控制,最后便是读的人了。这有三点同时吻合似极难办到的。作者在这本书中似乎也在追求这种内在的联系,能够读出他的这种追求,正如题名,他在寻求一种大的历史观念,历史的延续的发展。但读完之后却未能体味到那种联系,不知道是不是那最后一点的原因。

分类: 读书笔记(2000) 标签:

读书笔记: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2000.2.27)-

2005年7月31日 1 条评论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12月28日购于东六路书市。
 2000年2月27日读毕。

 按年代时序写的历史片段的文章,可称为史评。即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对历史事件的 叙上,而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历史性。对某事件的评论,首先要有一种立场,但这种立场不应该是一种死的框架,也不应该时刻去挂在嘴边。然后是一种分析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去切入历史、首先讲这种立场,作者的现代眼光去看历史,也就是一种远观的态度。避开了一些价值(道德)评价的去看历史。这种眼光带来了两点特别的意义:对历史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宏观去看历史,看到的是人的历史,但不是个人的历史。文中大都是人物的历史评论,但写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人在这种必然性中的作用(或称角色)。至于分析的方式,则是体现这种立场的手段。作者主要运用对财政体系分析的方式去解读历史,这一点要涉及作者自身的专业领域。

 读完此书还有三点感受:1、文艺性的笔调,2、对传统历史观念的提问,3、强调历史对现在的作用。

分类: 读书笔记(2000) 标签:

读书笔记:《神迹.智慧.箴言:耶稣言行录》(2000.2.24)-

2005年7月31日 没有评论

《神迹.智慧.箴言:耶稣言行录》
马小军  罗林平 译   上海三联书店

 购于西安旧书摊。
 2000年2月24日读毕。

 由选自《圣经.新约》中的片段文字而构成的耶稣传(或传奇)。能亲见人类造神的过程。从一些现实性的细节以及虚构情节的根基,可见到一个作为人的耶稣的故事。而书中也利用同一一路事件的多种表述,来使读者去见到一些共同的东西。关于耶稣生平的细节,似能见到几点确定的东西。(一)是犹太人。(二)有一定的医术,这一点也正是频显“神迹”的可能性解释。(三)属于中下层社会,他对于富人们的看法可窥出,他所强调的那种爱于哲学也带一丝平民的气质。正由这一点,也利用他的思想成为一种宗教,他有人成为“神”。(四)他所处的年代也可由平行发生的事件推算但见到的是一种人的东西。此类对凡人的神话,类似于道教的做法。而作为中国长期主流思想的“儒”,去成为一种宗教,却没有用这种手法,来做一些可能性的分析。

成为一种普遍的宗教,需要一种外部的作用使思想成为一种民众化的主流。造神则是一种方式,使民众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或了解不足的事件)产生种神秘感,而接受神化的解说,而这种宗教性的解说则成为了主流 。而对于“儒教”,它的原初的思想已由“权力”的作用升为主流思想。它已没有去造神的必要了。

 这只不过是一种解释的尝试。去除这种解释,我很想去知道一个问题:是中国不信神的传说造成了不造神的儒教,还是由于儒教形成了中国不信神的传统?

 书中文字故事性成分较高 ,只不过由于语言的问题并不是很细致地去读。

分类: 读书笔记(200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