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8 月, 2005

麦基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英]查里斯.麦基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1030读毕。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T561 . 5 13 )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些群众性非理性的情况,而此书的题目极为相似。这本书是经济学家吴敬琏从英国带回,由《证券市场导报》组织翻译,并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于是便会想到经济学上“经济动物”“理性人”的假设,而此书中列举的大都是可以作为一种反面例子的材料。至于群众性非理性在经济行为上的表现,也只在前两章中涉及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上材料列举。

 

书中基本上以叙述事例为主,读时有时会为并列的从多例子所迷惑,但仍可知例子之间的一种共通之处。如此厚的一册书籍仅以分类列举为其事,而少一种串讲和评论,应也是作者的一种选择吧。而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少了故事本身的吸引人之处,而成为一种“重复”的阅读(“劳动”)

 

由那么多的事例,可以看出什么东西,应是因人而异的,于是作者也只是很少的评论,让读者自己选择。而我读后的感觉是应该对理性进行重新思考。

理性是绝对的吗?理性是否“合理”相通,那么相异之处又在什么地方?……..

 

看到中世纪对女巫的审判的事例,现在看来这是多么不合理,而在当时则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存在。我们现在所做的“理所当然”的事,是否会在后代眼中成为一种“不合理”。理性似乎是个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而如果这种态度与众人的不同,那么谁是谁非的结果还当时间来决定。

 

我们现在对于理性的选择,或许是理所当然的,此时的心中也将是信心实足,但当我们去考虑一下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呢?这种“群众性的癫狂”是理性的癫狂还是非理性的癫狂似乎很难立即便下定论,需要考虑以后对它的承认。然而过分追求理性,是否也会带来另一种负面呢?似乎也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应以何种取舍相对待?

 

另,“理性”似应考虑当时判断取舍时主体所获信息的程度。而不是最后对错的结果来判断是否理性。

Comments (3)

康正果《身体的情欲》

《身体的情欲》

康正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923购于西安东六路天书店。

20011025读毕。

 

是在《万象》上读到康正果的文章(瘦美的重担),对作者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书店遇及此书时,以为书中文字即是对于书名为主题的讨论。读后发现原是类似读书笔记的文字。

 

阅读兴趣有过起伏,即在翻开时带上几分好奇,由以前读到文章,想看一下作者对于“身体和情欲”的讨论;读几篇之后,有了些不太好的印象,其一是书中文字编排有些不合常规,再则由于序言没有署名,读到前面几篇也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对于国外此类书籍的介绍。而后的阅读则逐渐提起兴趣,随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视角观看一些问题前所述,这是一本读书随笔集,即是无法轻易看出的,往往是由一本书开始,在其主题范围附近“游走”。在评价西方著作同时,结合中国的特点进行比较。作者曾在耶鲁执教,保持着自己的“学人风格”,如在评价西方文化著作同时强调不可照套西方理论模式来处理中国实际,对此现象批判也算尖锐,如在P198上把此比为“文化自庵”。即强调本土化与借签,而不是简单地实用。

 

后半部涉及了中国人写的几本著作,多是文学作品,或由于熟悉,评述也较详细,并不停留于介绍的层面之上。

 

书名“身体和情欲”是书中文章所含的主题线索,不多只是相关。但可表明作者关注问题的所在。即从多文化视角观察性别问题的尝试,作为读书随笔并不要求成什么系统,大多是某时的离散的想法。阅读过程倒是极为轻松。在多种文化的交差中体味不同与相同。

 

发表评论

《物理世界奇遇记》

《物理世界奇遇记》

[美]乔治.伽莫夫 [英]罗索.斯坦纳德

吴伯泽      湖南教育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O4~49  505 )

20011023读毕。

 

通过汤普金斯先生参加教授讲座来介绍“现代”物理学。常利用汤普金斯听讲座后一些不合常理的幻想,梦境,作为对物理理论的理解与猜想。当然如是观察角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与极限速度并时的观察,往往也只是物理学家们一种猜想与假设。汤普金斯先生的幻想是读者与物理水平并不怎么样,却陪伴读者在看似深奥的理论世界完成了奇妙旅行。

 

由于个人喜好,则偏爱于前一部分的介绍,(相对比:大爆炸理论量子论,统计物理学)且能看出两个作者之间描写的明显差异。阅读时也为书中轻松的文字所吸引,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书的故事背后所含的知识多为已经熟知的,但故事本身也是具有有趣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的阅读。

 

作者伽莫夫原来便是一位理论工作者,对理论的理解加上对科普类型的喜好,于是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并且由我来看,所面对的读者也没有什么年龄与层次的区分,每个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进行一次“奇遇”。这一种科普或者科普作品原先便是如此的。

     

汤普金斯先生身历奇境

汤普金斯先生探索原子世界

Comments (2)

柳鸣九《凯旋门前的桐叶》

《凯旋门前的桐叶》

柳鸣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T565 . 065 2 )

20011015读毕。

 

是“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的序言集,只不过是出自一个人的笔下。这套丛书曾在书店遇及,时间是在好几年前,现在在图书馆中也能看见一、二册。丛书的出版成本及定价都很低,然而读起来却有不少痛苦,适于一种消遣的阅读。

 

 而由此书中序言的介绍却有不少严肃的文学作品。依理解,作品的阅读应也并不轻松。虽存在不少理解的乐趣,此与丛书的出版方式存有矛盾,应是编印分管的原因了。

 

   所涉及作品中只读过一两部。对法国文学的喜爱是自《约翰。克利斯多夫》起,后来读到法国的现代 诗歌、再后便无法谈理解的增加了。此次的阅读,虽只是一次间接的接触,却发现存在不少所关心的阅读题材。例如主题、叙事方法等。

 

   作者的评述,利用叙述加对比的方法,而对比的方法则主要与中国的文学现象、特征比较。也是出于一个“降者”的角度,对另一种文化的介绍需基于此种文化的理解之上。或由于“序言”题材的特点,评论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没有很多批判的文字,阅读起来也感到有些表面化,并没有什么全面的深层的认识。

 

另一个问题便是,作者认为一些法国文学作品所批判的是西方文明。这样的结论很容易归谬。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不必为此套上一个高冠。

好的作品应有 对美的热爱,对恶的批判,而这美与恶 都是作者所处文明与时代中的提炼。由是结论是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谓“对东方文明的厌恶”。应该不是这样的结论。当然这样的结论的得出与作者所处环境胡很大的影响,受到彼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应也可以理解。但仍为一种无法否认的“偏见。”

发表评论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 ( 第三册 )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 ( 第三册 )

[美]威廉.曼彻斯特     商务印书馆

于舅原书籍中借阅。

2001929读毕。

 

书的译者写的是一个集体的名称:“广州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应称属于以前对于集体工作命名的方式(1979)。由此可以推出两个结论:或是翻译者的“无名”;或是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同的作用。

 

以前曾想到关于文学作品的译作阅读,应去“选择”译者。但这部记实作品的译本出自一个“无名”集体,可与作品的翻译比较而论。这本书只是读了前两段便已被引入书中,现在想来应该是书中所记录的(太平洋战争~朝鲜战争)事件本身的吸引,对于文字来说,特点在于简练与生动。且以后由多人阅读,都会引起阅读兴趣。而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目的却不在此,尤其对于诗歌来说。然而仅由此记实作品的翻译来看,做到明白顺畅翻译对于此类作品来说却也已经足够了。

 

(文中有些译名与现译稍有不同,可在下面注释中注明原词。)作者选择的历史范围似是他可以亲身经历过的,所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笔法是实录。而所展现的事件却无法重视历史,而仅是一种类似的回忆。这也是历史中的一个难题,记录者的取舍与组织去重构一个“历史”于是历史无法重现。 (重构?)

 

本书所取的材料主要是政治、社会“主流”生活中的事件,对于民众生活采取一种特殊事件作为实例加以说明。正由于是一个作者所叙述,对于各事件往往含有作者自己的看法与评论。对照中国的现实,没能产生此类书籍,不知是“不愿、不敢、不屑、不能”中的哪一种。难道仅仅理解为一种“差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