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8 月, 2005

米兰.昆德拉 《认》

《认》

米兰.昆德拉      孟湄 

 辽宁教育出版社

 

淑购于西安东六路天德书店。

2001619读毕。

 

困惑、压抑逐渐转成一种急促的不现实感,最后说是一个梦的醒来。却找不到梦的开始。情节的变化不是主题,却是两个主人公(视角)在情节中的内心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利用两个视角交叉地观察,是写内心活动的一个方法而这对于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内心活动的展现的是一种现实的滞泄、压抑,一种无论行为如何却无法消的人与人的隔膜,一种人的无奈也是阅读文字快乐时的一种阴影,挥之不去。

 

主题之外,作者经常借书中人物之口进行一些思考,有关生命、死亡、友谊等方面,似乎是一种生活哲学本身的思考。这些文字往往体现一种督知,甚至一种现实感,对小说本身来说也增加了阅读的滋味。这些文字与小说的基调有些相通,似乎作者的意图倒是借着小说的形式来验证一种思考了。

 

其中不是很喜欢的是对人物的灰色处理,即人在现实中的无力。便是展现出美来,也始终覆盖着灰色。沉没于灰色的背景之中。于是整个现实成为一种灰色的无奈,阅读时心里的一种压抑感并不是很喜欢。然而又想到既然都是存在,为何只能见到生活的一面吗?作者最后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种非现实,但那种感受(焦虑)倒是真实的。说这个梦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结果。

 

因为文字的思考再寻些读;由于对于现实的处理还不是很喜欢读。且再从读些再说。

 

另,译者译笔为佳,文句有节奏感,有中文的特点。

发表评论

《发现之旅 》

《发现之旅  (1 . 2 )》

——探索中的未解之谜

  编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借阅于钱学森图书馆。( N 49  565 C . 11 C . 2 )

2001614读毕。

 

是小时候很喜欢的那类书,而现在重新拾起。读来速度十分快。由其中读出人类知识之有限。

同时,也不喜欢其中不少导向性的逻辑,往往不说明结论,而由文章中的逻辑导向一个想让读者得出的结论。问题在于这些疑问本来就尚未明确,如果过分强调其神秘性反而会适得其反。

双书中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美国一些高校中有专门的心灵学研究所,有专门面对这些问题的专家(往往被视为科学家,而不是什么“气功大师”之类的贬义名称)。要去解答一个未知的问题,似乎应该去并且去中性地研究,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它一棍子打死。当然对于可以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而作为学科来说倒不如在寻及彻底否定的论据前不要轻易地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表明你的立场,同时也可能是谬误展示。

而它反面的轻信则也不可取,应去“科学”地面对。

 

另外,由此也想到一些对于特异功能之类现象的否定往往以确定性等科学的表层概念来作为原则,似乎有些不合理。(现象的确定性规律的普通性)。如证伪与证实存在的条件可能相同,但结论却是相异。(1/10的成功率说明的意义) 

发表评论

徐城北《书前书后》

《书前书后》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54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1611读毕。

 

书的副题是“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属于“书梦重温丛书”。文章所谈及的书往往会有相关的图片附于文章之一则,多是书的封面的照片。对于曾见过的是一种老友的重逢,而未读过的则似一种有神交却未谋面的朋友。

作者是北京人,戏剧(京剧)的爱好者(从业者),同时又由于其父母的原因与不少作者相识。所记录的书多是赠书,并杂有许多专业相关的书籍。且所述书及事多有些偏,而不是关于书本身的人与事。故也理解其书名的含义。但同时也可知些逸事趣事。

作者之不能深入论及本身,其原因亦可理解,由于作者时候是作为一个参观者来观察,并不经常表露自己的观点仅作为一种记录而已。

 

另,由自己的感受,如果仅仅是大量的赠书,而没有自己去寻找的话,似乎缺少读书的一种乐趣。

当时购回此书时,觉得文章体例与的读书笔记有些相象。而且还想继续些这样书,读后之后的感觉时,仅仅是一些,而不必去寻找相似的。

发表评论

相对论和英雄崇拜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美] 罗伯特.克威利克

     商务印书馆

2001311购于西安东六路天德书店。

200167读毕。

爱因斯坦的“传记”,多记录一些生活的细节,而不是从总体上一种作者的叙述。反有不少读时的乐趣。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则是作者的想象,去增加一种连读性。

去体会一种生活而已。

 

 

《英雄与英雄崇拜》

——卡莱尔讲演集

张峰  占霞     上海三联书店

2000422购于交大中区书摊。

200167读毕。

不知这样的讲演是在什么地方举行的,推测则是在学校,并没有直接的现实的作用,只是对各类英雄与英雄崇拜的。由宗教、先知、教士诗人、文人、君主来分类英雄。阅读时只是一种读。总觉得叙述方式有些杂乱,或许需要考虑是一份讲演。

发表评论

The Story of Manrind

The Story of Manrind

van Lo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28购于苏州外文书店。来回在几家书市里奔走,最后还是不忍离去,至外文书店抱回。后此类书籍渐多,如房龙的几部作品。

200161读毕,过程持续几个月是在不断续地阅读。

 

书中作者自绘的笨拙的插图为书增色不少,一种阅读时的休憩。由于水平的缘故,不敢对文字有什么评价,但在阅读过程中乐趣不少。渐增对读原文的兴趣,在书店时也留意不多的几册书籍,也购回不少的作以后的阅读。

 

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与传统的(经典的、教科书式的)相差较大,且一些观点也与我现在所处的意识环境有差异,可见到一种多样性,而并非只有单一性。另外作者由西方人的观点叙述“人类的故事”,其视角随历史的发展而渐展,却始终没能讲叙西方之外的人类。其原因大致在于面向读者材料的缺少,以及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或偏好等。其形式倒是与西方历史方面的教科书相似而无法站在局外去整体地讲叙,如此又涉及读者的阅读乐趣的问题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