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06年1月 的存档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06年1月4日 没有评论

* 《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
舒昌善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2003年8月4日读毕。

       描述人类历史中的12个瞬间:

1) 太平洋的发现——1913——巴尔沃亚
2) 拜占庭的陷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1453
3) 韩德尔《弥赛亚》——1741
4) 马塞曲——1792——鲁热
5) 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拿破仑、格鲁希
6) 《玛丽恩巴德悲歌》——1822——歌德
7) 黄金国的发现——1848——苏特尔
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1849
9) 越过太平洋的第一次通话——1858——菲尔德
10) 列夫.托尔斯泰离家出走——1910
11) 斯科特队长探索南极——1912
12) 封闭的列车,列宁回国——1917

  以上也可称之为历史的转折点,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由于机遇、偶然性、个人的努力、灵感的闪现等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之处。茨威格也选择了多方面的素材,转折点之后的结果又各不相同,有文明的上升或沉落,有主角的辉煌或失败,读来也极具有戏剧性。而译者后记中所说作者严格遵照历史来写一说(《译者后记》),似乎并不确切,作者所掌握的内容并非完整,而使其连续的方法便是推测和想象,这更像是在写小说,找一种更合理的讲法而已,况且个人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只可能通过逻辑猜测。历史的特写是以历史为底本的创造,毕竟不是严格的历史,作者生动的笔也为阅读者带来了不少的乐趣。读这样的文字,时而由历史事件去想象,而不是作为历史的资料。

  作者茨威格因其小说和传记而闻名,这本历史特写应也属于传记一类,不过是以一段时间,而不是个人的一生为内容。由作者选择的素材来看,也体现了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而不是所谓“人类”的,如太平洋的发现,亚洲人和印地安人应远早于欧洲(1913),但作者却以巴尔沃亚的发现作为发现太平洋的历史时刻。

  发现是有排它性的,惟有第一位发现者放能成为历史的改写者,例如太平洋的发现、南极的探索。巴尔沃亚令其队伍停止而独自登上山头,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位”(欧洲人)。现在看来,此人很有心计,不为人喜好,却成为历史。斯科特的队伍也因晚于阿蒙森到达南极而成为作者笔下的悲剧性人物,最终也以沉睡于南极大陆而结束其探险生涯。作者所述为地理发现,而对于科学来说,也是具有这样特征的。因竞争而失败,也许能成为斯科特这样的英雄;但若依靠其他的手段而获胜,虽进入历史却也不能为人所接受。

  历史的偶然性,也成为形成转折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必然性则是偶然性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偶然性之中的话,很容易见到这背后的东西。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被遗忘的凯尔卡门;滑铁卢的失败也不仅仅是因为格鲁希的错误决策(拿破仑选择格鲁希也是因其手下元帅的缺失)。在这必然性的重压下,许多人登上历史舞台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鲁热写出《马塞曲》是依靠对当时热情的记录而不光是其天才(“一夜之间的天才”)。

  灵感与个人的努力,韩德尔因《弥赛亚》剧词而燃起的创造的热情;菲尔德为越过太平洋的通话而做的多次的努力,在毁誉中的不懈。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成为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在我的感觉中这些人是人类历史真正的群星,因为其自身而在星空中闪耀。

  译者舒昌善在每篇前加了一个序,为内容提要以外,加入少许个人的评论,甚至是对作者文章的补充和批判。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叶灵凤 《读书随笔(第三辑)》

2006年1月4日 没有评论
* 《读书随笔(第三辑)》
叶灵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6月9日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店。
  2003年7月23日读毕。
  记得几年前读过这本书,是从图书馆中一册册借出来看的。首先知道叶灵凤,应该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由先生看来,挽救国民的灵魂远胜于用艺术本身去感染。而起初学艺术的叶灵凤也成为先生笔下批评的对象,在这一集的文字中也可以见到一些事情的描述。说鲁迅先生树敌太多,但叶灵凤却没有因此成为“敌人”,文字中现出鲁迅的形象类似于他的老师。
  这一册分为四辑:晚晴杂记、香港书录、书鱼闲话、译文附录。“晚晴杂记”中的文字与一、二集的文字类似,书、人事的记录,许多回忆性的文字可能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材料,作者与近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文化人有过交往,淡然写来也是具有十足的价值。“香港书录”,应是作者为某一目的(后见书后介绍作者的另一作品,名之《香港方物志》),而搜集有关香港材料的记录。读这些文字也是对香港的出版有一印象:(一)历史性文字,由欧洲(英国)人书写的占多数,一般为一专门史,香港的范围还嫌广泛,于是有许多专业性的文字,其实也是与西人写历史的方式有关;(二)书写的内容,似乎出版并不是因内容而受限制,而取决与读者的选择,有时读者的范围很小(市场不充分),则又有出版的专门的资助。关于后一点,可以想见,成为培养各种人的基本资料,很小的孩子得到一本关于香港的鸟的专著,也可能由此建立对于生物学的兴趣来。第三辑“书鱼闲话”,则是与书籍相关的文字,而与第四辑“译文附录”(作者的译文)内容相仿。应是些读书人所关心所谈论的话题,例如,书籍的历史、书的收藏、与书相关的人物故事等等。印象教深的是对古代“借一痴,与二痴,索三痴,还四痴”的描述,以及作者自身对借书问题的态度,所谓“四痴惧全”。书后所附译文曾由三联书店出过一本小册子,读来仍有很深的印象。
  这一册的文字,是作者日常读书记录的不断积累。文字的背后见到的是作者的阅读旅程,与书相伴的生活。轻松的文字也是阅读乐趣的展现,这样的文字没有办法正襟危坐,却可作为闲坐手捧的读物。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贾晓伟《视觉的人质——现代绘画札记》

2006年1月4日 没有评论

l         《视觉的人质——现代绘画札记》

贾晓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J205.1.1

2003713读毕。

 

这本书的装帧印刷应属上乘,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贝贝特艺术广场.艺术散文书系”中之一册。近几年类似的注重书籍装帧印刷的图书也出版了不少,内容多为介绍各类艺术。与手中不少“老书”比较,阅读时也成为一种享受。固然是一种进步,然而老子云:“五色另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少书籍也因过分偏重而走向了另一面。另一个问题便在于书价的提高。

 

作者在书中所写,是对画家、画作的阐释。印象派以前的作品,可借助作品的细节(内容、背景等)来理解;而对于现代绘画来说,阐释的个人意味也更浓重,甚至解读的意义是相反的,或者彼此不能沟通。因此,文字中反映的那种模糊,似乎是作者对于确定结论的一种回避。或者说是作者的读画风格,试图展示画作本身的多重意味。然而这样的文字对于阅读是另一种解读,需要读者去整理文字间的逻辑联系。

 

书中与文字相关的精美的插图,让人得到一个对现代绘画的初步印象。与古典绘画的不同在于,画家开始刻意追求个性化的对艺术的理解,因此在感官上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种纷杂。画作上的色彩已经不仅是现实的写照,更多的表现的是画家的喜恶,印象派便追求自然在画家心灵中的投射,而不是“应该如此”。构图上的变化,突破的是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几何体系。而更多的变化在于所画对象的变化,梦、现实的抽象、记忆、头脑中的投射等等进入绘画的缤纷世界。如果见到现代绘画以后有太多诧异,其原因倒在于它对于传统观念的冲击。现代绘画以后呢?什么是它的传统,什么是“现代”?

在具有严格逻辑文字的浸润之下,呼吸些具有艺术气息的空气,便是最好的享受。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费米传》

2006年1月4日 1 条评论

l         《费米传》

  劳拉.费米 

何兆武、何芬奇       商务印书馆

200345购于西安钟楼万邦书城。  2003524读毕。

在洛斯阿拉莫斯,在那样的年代中,聚集了多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最近连续读到了三本科学家的传记性文字(《别闹了,费曼先生》、《宇宙波澜》、《费米传》)相关的三位科学家都在那个原子弹诞生之地工作过,当然还有尼尔斯、玻尔、奥本海默等,那已经成为一个群体。费曼和戴森(R.Feynman, F.J.Dyson)都是自传性的文字,相互提到了对方,以及之间的合作或趣闻。这本书是费米夫人所写,参看书的英文原名,都更适合于书的内容,注重于以夫人的角度看待家庭中担任丈夫的科学家。隐约读到一些文字,如基地中的科学家与信件检查员开玩笑的细节,可以见到一些费曼们的影子。作者在书后自言,“我的丈夫是一个我为他烧烧饭和熨熨衬衣的那个人。我怎么能这样严肃地看待他呢?”

 

由费米夫人的视角来写一位科学家,我们可以见到的是一位科学家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常人的生活。对于高深的物理学,费米也不会与其夫人讨论,但由费米夫人的笔下可以见到那种科学家对于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而这种好奇心的描述也是熟悉的(如前读的几册文字),虽然叙述的方式不尽相同。

 

费米因为由实验发现了慢中子反应(意大利,后由此得到诺贝尔奖)、链式反应(美国,建立反应堆)、最后在洛斯阿拉莫斯从事原子弹的研究。由现在的价值观来看待原子弹的问题,似乎是科学带给人类的灾难,直到现在我也无法去理清其间的关系。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中的默比乌斯选择逃避,放弃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科学事业。但我们将这一事件放入二战的背景之下以后,还可以见到的是费米一家借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逃离意大利的情景。在墨西哥州的研究工作是在与另一个看不见的对手竞争。这样的目标是将这样的武器掌握在“正义”一边。什么是“正义”,尤其当我们面对以后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事件之后。幸而战争较早地结束,可这一技术以后也难免不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以政治的话语来说是震慑,但由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来说呢?这一事件对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也是有影响的,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要亲历。对于科学技术的痴迷,在二次大战以后,也成为一种必须反思的问题。

 

第一位翻译者是与李约瑟共同翻译罗素《西方哲学史》的何兆武。 

分类: 读书笔记(2003) 标签:

Publication

2006年1月4日 1 条评论


2008:
[1]
Gan and Kamlah (2008)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ebble beds in HELICA mock-up experiments.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83(7-9): 1313-1316.
[2]


2007:

[1] Gan Y., Kamlah M., Rizzi G. and Boccaccini L.V. (2007) Validation
of a thermo-mechanical model for ceramic breeder and beryllium pebble beds. Final
report on the EFDA task TW2-TTBB-006b D03, FZK
Fusion
297.
[2]
Gan and Kamlah (2007)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f a thermo-mechanical model for pebble beds in fusion blankets.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82(2): 189-206.
[3]
Gan and Kamlah (2007) Thermo-mechanical analyses of HELICA and HEXCALIBER mock-up experiments. Final report on EFDA task TW5-TTBB-001-D11, FZK Fusion 312.


2006:
[1] Gan and Kamlah (2006) Therm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ceramic breeder and Beryllium pebble beds. FZK Fusion 266. Report on EFDA TW2-TTBB-006bD02.
[2] Zhou, Kamlah, Gan and Laskewitz (2006) Time-dependent nonlinear ferroelastic behaviour of soft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iezoceramics.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5: 2464-2471.
[3] Zhou, D., FitzGerald, G., Gan, Y., Kamlah, M, and Laskewitz, B. (2006)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erroelectric Domain Switching Processes in Soft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iezoceramics. Electroceramics X, Toledo,
Spain. (Poster)
[4]
Gan and Kamlah (2006) Therm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Pebble Beds in Fusion Blanket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a Return-Mapping Algorithm. 2006 MRS Fall Meeting, Boston, MA, USA. in Structural and Refractory Materials for Fusion and Fission Technologies, edited by J. Aktaa, M. Samaras, M. Serrano de Caro, M. Victoria, B. Wirth (Mater. Res. Soc. Symp. Proc. 981E, Warrendale, PA, 2007)


2005:
[1] Gan, Chen and Shen (2005)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linearly elastic open cell fo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42(26), 6628-6642.
[2] Gan (2005) Voronoi Modeling of the Constitutive Behaviors of Cellular Solids. Master Thesis of Xi'an Jiaotong Univerisity (in Chinese). 《多孔介质本构行为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Gan, Chen and Shen (2005)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ree dimensional Voronoi open cell foams. Conference on "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 Zhengzhou, China (in Chinese).
[4] Gan, Chen and Shen (2005): 开孔泡沫材料弹塑性行为的三维数值模拟和宏观模型研究.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CCTAM2005),北京.
[5]
Gan, Chen and Shen
(2005):
三维Voronoi开孔泡沫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CCTAM2005),北京.


2002:

[1] Gan, Chen, Shen and Tian (2002)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the micropolar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metal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mechanics, Dalian, China (in Chinese).
[2] 《二维泡沫金属微极本构关系的细观力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Projects:
EFDA TW5-TTBB-001-D11: Analysis for the HELICA and HEXCALIBER experiments using ABAQUS Drucker-Prager model. (50kEuro, finished in 2007)
EFDA TW2-TTBB-006b-D03: Therm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pebble beds assembly -Validation of a thermo-mechanical program code for pebble bed assembly. (100kEuro, finished in 2007)
EFDA TW2-TTBB-006b-D02: Thermo-mechanical modelling of pebble beds assembly -Development of pebble bed models. (50kEuro, finished at 02/2006)


分类: 科学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