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3 月, 2006

足球,Juventus失2球丢2人

到欧洲以后看足球倒是方便,不必像硕士时去别人宿舍看小电视,还得忍着不能乱叫。现在都是下了班,或者就是周末,看看足球,例如冠军杯,例如今年德国的世界杯。今天冠军杯四分之一决赛第一轮,Arsenal对Juventus。比较沉闷,Juventus中前场脱节,射门都没有几脚,失2球丢2人,得到的却是6张红黄牌。

刚到德国的时候,实验室美国女博士后问我喜欢什么运动, 我说足球(football),结果人家以为是美式橄榄球,我说你们美国人真奇怪,基本不用脚的叫football,把基本用脚的叫soccer。她问为什么,我说足球的乐趣有三个:real; team work; I can practice. 首先就是“真实性,现实性”,一场好的比赛往往是流畅的,有不确定性;其次就是团队了,互相的协作配合;最后可以在有限的场地活动,并且一般在自然中(草地)。其实没有去现场看足球前,所认为的乐趣,实际上还少了和几万球迷一起疯狂。让一个人喜欢足球实际很简单,和朋友一起玩一场,或者去足球场现场看一次,例如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伦球场。

还有就是Benfica vs. Barcelona。

Comments (1)

摄影如此简单,摄影如此复杂 Pentax *ist DS

当刚接触DS,发现有如此多的可以手动的细节,照片效果也明显好于消费级别的DC。可以加进很多摄影者的设想。再往下看却是众多的摄影理论,甚至数字图像的理论,RAW的数字处理。

摄影如此简单,摄影如此复杂。

Comments (3)

FZK博士职位的申请和关于德国读博的几个问题

ganyx @ BMY

[摘要]
这篇文章里,主要谈谈硕士毕业申请到德国读博士(或工作)的经验。针对的对象当然是,首先要有硕士学位,并且对德国的文化或研究感兴趣(C.1)。主要集中谈些个人的经验,和在德国的“道听途说”,帮助具有条件C.1的交大有志青年申请。由于毕竟一个人经历有限,就只拿我工作的研究中心(FZK)作为案例分析。

[关键词]:德国;研究;博士

  “ 这个世界不是美国的 ”---zixia 版面名称


[关于我自己]
去年6月国内硕士毕业,我就到了德国,在Foschungszentrum Karlsruhe(FZK,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开始研究工作。去年申请时,也曾经有US的offer,不过个人比较倾向欧洲的文化,以及历来中德的良好关系(包括二战期间)。至今也只有10个月,不过想到在母校7年,并且到德国以后,发现众多出色的母校毕业的科学家,在各个研究机构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于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提供一些信息,毕竟迈出这第一步还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德国的大学,一般以城市命名。学校体系分为Uni和FH,第一个学位都是Diplom,分别类似国内的硕士(Uni)和学士(FH),所以申请德国的博士职位,首先要具有Uni的Diplom,或者对应的国内相关专业的硕士。对于申请博士,FH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职能。

被国内的武专家的排名体系搞得,哪里的大学都一定要排个一二三四,看似合理,到德国的大学体系就不太好用。德国一般比较正式的排名,都只分层次(分层次还有不同的角度),例如上中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可能10几所大学,只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因此在工科排名上,亚琛工大一直看似排名第一,实际则是由于名字Aachen的缘故。具体的排名,比较可靠的还是DAAD按照专业的排名(具体参看DAAD网页)。最近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德国也意识到“品牌”大学的重要性,于是推出了“精英大学”的概念,仿照美国“常青藤”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参看“欧览-留学”)。另外一点就是国际排名的问题,一般的国际排名都是英语国家的排名,例如Times排名,甚至美国机构的排名,很容易低估德国高校的学术地位。举个例子,慕尼黑工大拥有和MIT一样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国际排名”呢?所谓排名,实际都只是参考。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遍布德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体系主要有个Max Plank学会,Helmholtz联合会,Frauhofer协会和Lepniz联合会。FZK实际上是就是Helmholtz机构中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建立初期以核技术为主,而现在则包括众多方面的研究,例如纳米、微系统、聚变技术等等。

[陶瓷]
对于美国大学的申请,就是陶瓷找教授,不过对于德国就不一定。德国的教授非常少,权利也很大,意味着他们并不一定是真正最后可以指导你的,更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你的陶瓷信。所以不要到各个大学Department网页上找教授的Email,然后群发,就我的经验来说,作用不大。而是需要找到相关项目的网页,找项目的负责人,一般都是Dr. **。

德国的学术体系,Dr头衔以上就可以带博士生,甚至指导博士后了,后面有个habilitation (Dr. habil.)和privat dozent (Priv. Doz. Dr.)。可不要小看Dr.头衔,以为学术上没有Prof.厉害,在德国这个不一定,教授往往更多的时间在于科研管理,而不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面,举个“牛”博士的例子,我们所的一个老Dr.,退休了也只有一个Dr.头衔,不过整个学术生涯,发表的文章300多篇,在本领域也只有Cambridge的一个教授有潜力在退休前超过了。他退休的时候,举行了一个仪式,Harvard机械系的一个教授特意从US赶来祝贺。

总之,陶瓷从Project入手,是个很好的选择。项目申请上一般提供负责人的Email。德国的博士类似工作,有项目就说明有人力资源方面需求,如果你的专业对口,如果你能够胜任工作,那么机会就非常大,况且XJTU在这边的声誉很不错。类似的项目申请,将在下面一节中做一个Case Study。还有一个方式,就是通过你读过的paper,你认识的Dr.入手。

[怎么申请FZK]
在这个部分,申请以Case Study为主。下面这个网页是提供各种工作机会的,当然也包括读博士。不过申请的时候不必完全看Doctorarbeiten,还有Wissenschaftler/Ingenieure/innen (Uni/TH/TU),里面也有些项目有机会做博士(Promotion)的。
http://www.fzk.de/fzk/idcplg?IdcService=FZK&node=0099

具体的项目列表更新很快,所以如果要申请的话,不必太早(毕业前半年时间比较合适),不过可以随时关注。随便打开一个网页,一般都是德文的,从自己的专业词汇入手还可以看个大概。这样的页面一般包括:

Taetigkeitsbeschreibung 项目基本描述(你可以看到项目更看重的技能)
Persoenliche Qualifikation 对申请人的要求(一般这里就有对于专业的要求)
Institut/Abteilung 研究所(以后的单位,实际就决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
Bewerbung bis 截止日期(可以看到,大部分发布到开始只有最多半年时间,也就是说,不必过早申请)
Ansprechpartner/in fuer fachliche Fragen 联系人

如果合适、感兴趣就直接给联系人发信询问就可以得到更近一步的信息。发一个个人的Resume,和基本的陈述就可以了。注重专业背景,毕竟直接和Project Manager联系,而不是研究生院。可以着重强调你的学术经验,和技能,例如计算机模拟方法或者实验方面的技能。一般你都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回复,下面就是按部就班(联系人或者HPS会告诉必要的步骤)的申请,需要的材料也不算多。

[申请必备工具]
大多数的德国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网页都是德文的,有不少也有相应的英文版本,不过没有德文的来得完整。
建议装一个Babylon德语-英语的包,看网页的时候直接鼠标取词,再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可以基本理解。专业名词实际结构和英语的差不多。

[待遇问题]
首先,在德国读博士,你不再是学生身份了。虽然研究所没有授予学位的能力,还需要在附近大学注册,不过读博士主要的还是工作。相应地,待遇也是以不同的合同体现的,50%-100%的德国全职工资(税前1200~3300欧的范围)。有两种情况,项目中只提供这样的职位,或者是Project Manager决定的,后者具体可以和联系人商量,有一定讨价的余地。一般合同3年,也就是说在3年以内做完博士,大体来说,研究所的博士比大学的要短。由于是工作,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什么的也是必须的。德国各个城市的最低生活费还不不同的,不过有至于的工资体系,生活也已经足够了。

不少德国人,可以拿着全职的工资上博士,合同结束后,有的甚至不要博士学位,直接去工作了。毕竟相当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了。

[德语和德国文化]
完全用英语在德国也是可以工作和生活的,一般德国人都会些英语,不过实际非常痛苦。想想你的一群德国朋友在用德语说笑,你查不进一句话,而且每天如此。所以,建议最好不要把德国作为申请美国
(或英语国家)大学的备用,到时候痛苦了可不要怪这里提供的信息。而相应做些准备,语言上的文化上的。德语很难学,不过学一些过来以后毕竟有不少的便利。

总体来说,在德国的生活非常安静。听说,德国人属于内热外冷,西班牙人属于内冷外热。不过在德国小镇上的生活确实很有特色,路上见到都会相互问好和致意。见面都是带着的笑容。另一面,德国人实际也很严肃,不苟言笑。少数德国人排外,整体上德国还是偏保守,不过这也是他们一贯的特点。

喜欢历史的,喜欢建筑的,喜欢艺术的,到欧洲真是很好的选择。德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也是公认的,例如对于古建筑的保存和修复。固然中国的历史久远,远过于德国,不过德国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却已经融入了现代生活。第一次做火车路过科隆教堂,那种感觉实际应该说是震撼,德国人花了500年来修建这个教堂,并一直保存至今,实际上也是他们的一种精神的体现。

[优势和劣势]
关于优势和劣势,实际上任何事情上都是相对的。

学术上:
在德国整个博士工作相对轻松,反面就是在研究上可能没有美国那样的优势。博士的工作有劳动法的保护,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左右,据我的了解,美国的博士就不是了,一天14小时一周7天在实验室很正常。在德国读博士的优势在于,在比较小的压力下,可以做相对比较踏实的研究工作,你想偷懒那另当别论。博士毕业一般都没有具体的文章要求,不过毕业以后的文章往往具有比较高的质量。学术上,US还是整个世界的Leader,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德国对于工程应用研究的偏重,也使自己工程师具有很高的素质。德国毕业的博士,不少最后进了工业界,而不是留在学术界。

工作上:
由于工作压力比较小,一般德国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会让工作影响自己的生活。想想,你可以和你老板吃午饭的时候狂聊足球,在Coffee Break聊政治,和所里老博士聊古典绘画和植物学,和德国朋友聊现代艺术和建筑,而他们都是做着和你类似的研究工作。很难想象德国的工科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如此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你的知识体系也在变化。

生活上:
德国实际上是宗教国家,周日没有商店开门,市场氛围也远没有国内好。看你怎么看了,其实德国人很会享受生活,周日上午在教堂,下午就一家人出去散步骑车,享受自然。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差别,而是一种人生观。我想这方面的影响,实际没有办法忽略。

毕业以后:
在德国留下来的难度相对较大,工作的话需要一个繁复的劳动许可,拿到德国绿卡以后也很难得到身份认同。而相对在美国的机会就比较多,当然也有不少在德国的例子,不过一般来说如此。看博士毕业以后的计划了。

其实相应的一些优势劣势,可以在[德语和德国文化]中发现,这里就不再重述。

[结论]
综上所述,到德国读博士适合的人群:对德国(或欧洲)及其文化感兴趣;偏重工程和应用;想读博士并且想得到相应工作经验;耐得了寂寞和读博士过程的痛苦。
......本文只是提供一些信息,希望可以对大家到德国读博或工作和以后的申请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http://www.fzk.de/
Helmholtz: http://www.helmholtz.de/
My MSN space: http://spaces.msn.com/ganyx/
ABCDV BBS: http://www.abcdvbbs.net/
DAAD: http://www.daad.de
宇凡《也谈“读博士干啥”?》
关于读博士的理由
欧览-留学: http://www.ouline.com/education/
zixia 德国版: http://wforum3.zixia.net/board.php?name=Deutschland

ganyx @ BMY 版权所有 2006

Comments (13)

一天23小时,转入夏令时

3月、9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是德国调冬令夏令制的时间。昨天晚上刚过12点的时候,看了一下表,直接到了1点,于是这一天只有23小时。似乎天气也知道要调节时间了,开始转暖,终于有一丝春天的感受,早晨就是被窗外的鸟鸣吵起来的。关了暖气,开了窗,忽然发现窗口的树枝已经有了黄绿的新芽。

Comments (1)

4月初,“独闯”意大利

下下周,原来的计划是和老板一起出差,参加EFDA(欧洲聚变发展协议)的一个会议,在意大利ENEA Brasimone举行。结果他临时有事,就只有我一个自己去了。目的地是Brasimone,属于Bologna地区。至于Bologna,最先按照英语的读法,还真不知道是在哪里,后来知道是波罗尼亚,市里的大学是欧洲最老的大学之一,校友有Copernicus, Petrarch
and Dante(哥白尼、彼德拉克和但丁)。看城市的照片还果然不少可看的东西。



在Brasimone则只有一个ENEA的研究中心,依山傍湖。两天的会议,在那里住一天,第二天结束以后,就回到Bologna,第三天飞到Stuttgart。

上周则是在安排行程,在Germanwing上找到比火车便宜的机票,于是坐夜车去Bologna,回来则飞机。汉莎的机票还真贵,到意大利的来回机票竟然700欧,赶上回一次中国的了。

一切都是新的经验,类似一个历险的过程。

一些GoogleEarth的图片,1) ENEA Brasimone研究所

2) Bologna

3) 两个地点,在意大利的位置。

Commen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