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薛涌先生的大作《中国新闻周刊:假如明早英文变成母语》,实在难以保持沉默。先生说英语成为母语以后有如下好处:
“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首先,中国的GDP增长率会高几个百分点。靠英语的优势,中国会在全球化中最肥的产业——服务业——中迅速崛起。许多美国
人的工作,会“外包”给中国人。从电话服务、产品咨询,到财务管理、医学分析等等,中国人都可以通过现代电讯网络直接打入世界市场。
第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消除了语言障碍,对自己海外的主要市场会更熟悉,更容易摆脱靠海外厂商的订单过日子的局面,自己直接开发产品、跳出不得不“为世界打工”的境地。
第三,中国人会获得更充分的资讯,在文化上空前繁荣。比如,学术上的粗制滥造和抄袭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英文书大家都能读。由于不得不和英文图书
市场在一个平面上竞争,书写得不好无法上市,这就逼着中国的学术文化界提高创造力。许多英文世界的学术文化精英也会把眼光投向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说英
语的人最多的地方。
这一切,难道不比我们现在的日子好吗?”
不知道薛涌先生以什么作为职业?其实对现有中国英语教育的批判,大都是对于一些不切实际、不灵活的方式的批判,例如四级和本科毕业挂钩。也没有谁说学英语没有用,中国英语需要普及的教育,而不是更深入,下面的事情每个人自己看着发展就好了。就举服务业为例子,从业人员学习基础英语是必要的,并没有必要到全民族都去搞服务业的地步。英语作为科学语言,学理工科的学生也是有必要去学习的。不知道作者是否了解原来德语和法语也曾经是通用的科学语言,现在转变的原因还不更多是国家的势力。
作者举了印度的例子,我也举些例子。日本、韩国、越南以前都用中文,因为中国强大,因为中国殖民,就像现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但是最后他们还都是在语言上独立,不知道作者分析了这样的原因了没有。印度也是被殖民的国家,人家也不愿意呀,最后发现印度各地方言差得太远,还是需要一种统一的语言,人家又不是中央集权,拿首都语言做普通话,其他地方有意见,于是英语就成为一种官方的语言。现在看见不同地方的印度人凑一起,是讲英文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英语学得好,而是他们没有统一的“中文”。我们有的优势,结果被薛涌先生搞成了劣势。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举法国的例子,前阶段法国总理还对欧盟用英语表示强烈的意见呢,难道法国因为英语就做不了服务业、制造业、搞不了学术了?
语言往往是与文化在一起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一次是新文化革命,一次是文化大革命,都采用了过激的方式,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回头来看,反倒有更多的反思的地方。发挥民族凝聚力,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是不错的工具,至少这个方面英语绝对不是对手。英语始终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工具(好些说是桥梁,坏些说是踏板),而不是目的,不知道薛涌先生是不是念了一肚子英文,不知道自己的肤色了?倘使如此,这文章还是直接用英文写好。
在新东方这种人叫香蕉,黄皮白芯。总而言之,这个就是传说中著名的“狗屁文章”。
ps:实在忍不住,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