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0 月, 2006

The Elements of Style (an online book)

The Elements of Style (an online book)

William Strunk, Jr. (18691946).  The Elements of Style.  1918.

http://www.bartleby.com/141/

Comments (1)

Uni. Karlsruhe (TH)/KIT 以及Jiaotong University

卡尔斯鲁厄大学(TH)终于在没有太大明显优势下赢得了一个德国“精英大学”的名额(另外两个是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大)。其实,卡大在进入10所大学候选名单之后还是做了不少的努力,例如,与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联合成立了一个“虚拟”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这个“学院”有些夸张,5万多学生,几千名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的缩写,倒是特别的意义,MIT;这个KIT就有些意思了,英文的意思是成套的工具,或者是工具箱。不过类似的有很多,例如HIT(打击),HIP(屁股)等等。

卡大的校名一直比较有趣,Uni. Karlsruhe (TH),一直把这个TH放着,证明以前是科技学院,并以此为豪,而不是“升级”以后大学。这次改革又来了,搞成了理工学院。想想国内的大学改名风,大连铁道学院,变成大连交通大学,尤其英文名成了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直就是笑话。以前有一次开会,一个同事把Jiaotong翻译成英文的交通工具,我只能立马纠正;还想到第一次去西安,火车上聊天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以后可以当交警,简直郁闷至极。不过一般大众的认识也就算了,“大连交通大学”(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可不是一般人就可以批下来的名字,难道教育部/铁道部的官员们就这么弱智?还是中国现在的国情?

Comments (7)

乱七八糟,要加油了

 
今天在办公室,忽然感觉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这个感觉太奇怪。
 
到德国以后,逐渐适应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周围的同事似乎也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并不太在乎未来,也许是社会过于没有压力的缘故吧。德国的科研体系评价并不一定只是论文的数量,但无论如何论文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你完成的工作。今天忽然回顾一下一年多以来的工作,发现只有刚到德国半年的工作写成了文章,或许更多的还是由于国内的惯性。再翻翻上个月写的研究计划,三个方向一个都没有动。难道是懒惰?其实,自己的三个方向之外,帮同事做的问题,就起码还有两三篇文章,可惜德国人更懒,不想写文章,只想以此毕业了。这个应该也是现在研究所的很大的问题,如果所里的研究人员都很活跃(当然不是闲暇的聊天活跃,而是学术上的活跃),互相之间的合作也就多了。在一个庸懒的环境下,保持活跃也是有难度的...
 
现在,也开始有些患得患失,去美国开会,几个老板要求我们几个phd student合住宾馆省钱。问题是我自己的项目经费,钱省下来养几个不干活的德国人做什么。于是心生烦恼,想想实在没有这个必要。我只是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毕竟这也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认同。
 
单位新分的房子,到现在开始陆续搬些东西。最大的愿望是晚上,可以有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空间的原因,相互影响。就像以前知道的,工作就是工作上的事情,大量的工程问题,自己的时间就需要为将来预支,来准备些论文之类。自己既定的三个方向,都会有些有趣的结果。学术上的事情也不能免俗。
 
乱七八糟写了一大堆,逻辑都不知道哪里去了,总之要加油了...

Comments (6)

美因兹,Bacharach游记

2006年9月30日,从小镇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美因兹(Mainz)。美因兹著名的景点有Gutenberg博物馆,以及美因兹大教堂(DOM)。前者是爱书人必看的地点,而后者则是德国公认三大教堂之一(另外为科隆和特里尔)。最初的计划是骑车旅游莱茵河河谷地区,这个假期却没有足够长的好天气,于是到达了美因兹。

从美因兹火车站漫步,穿过席勒广场就是集市广场,而周六上午正巧是集市的开放日。人头攒动,也可以看见德国人日常的蔬菜食品和生活用品,非常有生活气息。在德国小镇呆惯的我,有些进了大观园的感觉。

集市广场之后是古登堡博物馆。

古登堡是欧洲的毕昇,国人常说的是毕昇比欧洲早发明几百年的活字印刷,不过参观完这个博物馆,就会发现,西方对于印刷术最后机械化的精益求精实在有些惊人。印刷机展厅有一个讲解印刷的地方,采用“原始”的印刷方法,不过已经是彩印。

当然,还有相当部分的古籍展览,可以看到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书籍及其装饰。一幅Hans Holbein的Erasmus of Rotterdam的彩印版画,实在吸引人。古登堡博物馆地镇馆之宝是古登堡自己用活版印刷的《圣经》,藏与半米厚的铁门之内。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的亚洲展厅,门口就是毕昇的雕像。有录像展示中国古代铅活字的制造过程,一些德国人认真地看着。

出来就是美因兹大教堂,综合罗马式建筑和来自法国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当然罗马式的风格更明显,而哥特式装饰的影响也可以在窗的结构上找到。Dom建于13世纪中期。

还有一个名为Kirschgarten(樱桃园)的地点,保存着免于二战战火的木结构建筑。

参观完美因兹的几个重要的景点,还有很多时间,于是坐上沿莱茵河行驶的火车,到达小镇Bacharach。这个小镇的景色有些出乎意料,保存完好的城墙,山上作为青年旅舍的城堡,镇内14世纪的木结构古建筑。

穿行于碎石小道,即可寻到一条小路登上山腰,俯视莱茵河。山顶是一个城堡,可以登台而望。这等美景之下,时间永远是短暂的。直至夜幕降临,兴致而归。

这个Bacharach小镇,应该就是下次自行车莱茵河之旅的起点。

posted by Yang Yu。策划人及技术支持Spud,在此表示感谢,并鞠躬(90度)。

Comments (2)

Hans Holbein's Erasmus of Rotterdam

上周六去了Mainz,原来的计划是沿莱茵河谷骑车,需要至少3天时间。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足够长的好天气。于是改为游历Mainz,之后乘车至Bacharach小镇。

下图是在Mainz的Gutenberg博物馆看见一幅彩色版画的作品。在展厅内有一小射光灯,展现的色彩鲜艳丰富,远超过最好的复制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