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
听到四川的地震消息,感觉无能为力。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红十字协会捐款了。
国内的红十字捐款链接:(最近登陆有困难,竟然找不到一个稳定的服务器)
香港的红十字捐款链接:https://www.redcross.org.hk/donation/user_donation.asp?langId=1
听到四川的地震消息,感觉无能为力。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红十字协会捐款了。
国内的红十字捐款链接:(最近登陆有困难,竟然找不到一个稳定的服务器)
香港的红十字捐款链接:https://www.redcross.org.hk/donation/user_donation.asp?langId=1
最近,在iMechanica上有不少关于美国工程院的“14大科技挑战”问题的讨论。由于这21世纪“14大科技挑战”都属于大项目,每个学科都想找到一些自己接近的领域。从讨论里,我注意到下面的几个观点。
(一)
观点:仅仅从标题来看,这“14大科技挑战”的列表有似乎非常大,而且不具体。“14大科技挑战”不是solvable
problems(可解决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做的是将这个列表转换成solvable problems。关于这个solvable
problems,不知道怎么定义。给我的感觉是:因为这个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于结果有预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是可以承受的。而对于可能持续一个世纪、几代科研人员的科技挑战,其实每一步都应该是solvable
problems,但总体的方向应该是宽泛的,而不是具体的。进行具体研究的科学家们、工程师们,出于职业的偏好,还是更喜欢相对细节的solvable
problems。可能他们有时候并不在乎,最后这些solvable
problems是不是和大方向相关。因此,我们经常面对的问题是,在这些大项目中,找不到对应的方向和自我价值。
(二)
观点:一些人提到,这个列表的实际作用不一定是有利的。因为这样更容易让“坏科学家”拿到经费,而不是“好科学家”。
这一点,很有意思。因为可以分析一下发表这个观点的人们。首先,这一定不是“坏科学家”,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充足的经费。更有趣的是,这样他们就默认自己是属于“好科学家”那一类的。
对于这些大项目,实际上如何整合人力(尤其是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们)和资源,来解决这些“大项目”,其实本身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专业称为“科研管理”的,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基本原理。不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太适合达芬奇这样的通才。
属于探亲访友签证,参看上海总领事馆的说明。
需要的文件如下:
德国邀请人方面
1)经济担保书。
从德国外国人管理局办理,带好最近三个月的收入证明,住房合同(有面积的要求)。需要父母的名字、生日、出身地、护照号码和家庭住址的信息。已经到手,名字为
Verpflichtungserklärung。
2)护照复印件。
3)医疗保险。
准备购买的一个名为
HanseMerkur
的保险,和现在用的医疗保险,属于合作单位。也可以在国内购买。
4)住房面积证明。
不清楚是否需要,复制了房屋合同,反正有备无患。
中国申请人方面
1)申请表,附上三张证件照片
2)户口簿原件和所有页码和加页的复印件。若申请人与邀请人是亲属关系,需去相关公正处开具亲属关系公证书。
3)工作单位的相关证明、收入证明。如退休,需退休证原件。
其中,工作单位出具的写明申请人职位、休假天数、保留职位的准假证明原件:证明中须列出单位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加盖公司印章、签名并写明签名人姓名和职务。(据说,一定要英文或者德文的
)
所有材料需原件和一份复印件。
最近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是一个中国专题。这里是目录。
很多非常出色的摄影作品,还有中国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不再是其他政治性杂志的视角。赠送大幅中国地图,已经被挂在卧室墙上......
下图为记者拍摄的广州火车站的旅客,在杂志上占了对开的2页。
身边 99.99% 的人,都应该属于正常人。我不知道与这个 99.99% 相对应的极少数 0.01% 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太平常,以至于互相见面,打个招呼以后,就再也想不起刚才那位是谁;我们太平常,每一天渡过以后,几乎没有与其它日子的区别;我们太平常,看不到边界,似乎就永远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被他人淹没。
不知不觉中,金钱、地位;车子、房子成为了人活着的意义。然而人生真是如此?那 0.01% 的人也许不这样认为,他们或许更喜欢探索能力的极限。往往这是一件过于简单的事情,大部分"正常人"不屑一顾,很多尝试的人又无法坚持。而当苍茫天地之间,这样的几个个人相遇时,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一次相遇,可能意味着太多。
电影《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讲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小伙子大学毕业以后,消失在熟悉的人们面前,前往梦想中的阿拉斯加,最后死在荒野中。或许这是一个反"美国梦",好莱坞制造、却没有好莱坞俗套结局的电影。小伙子路途上遇见很多人,有两个开着房车周游美国的嬉皮士,与他成为了忘年交。
我不想写影评,因为想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存在在现实中那 0.01%的人们。那些极少数人,给我们过于平常的生活,带来一点感动;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几乎绝望的世界里,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而这个希望又那么简单、那么触手可及。
以前介绍过一个德国小伙从北京步行回家的博客,最近他已经到兰州了。荒凉的西北,路途上,他已经遇到了几个人:一个是从浙江跑步到甘肃的小伙子;一个曾经在上海工作,后来离开城市骑车周游中国1年多的小伙。都是最近一个月里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人们其实非常频繁地在路途中相遇,也许是上苍的安排,使他们不那么孤单。他们真正孤独吗,难道身边都是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孤独了?相比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他们太幸福了。
其实生活很简单,为了几个单纯的目的,努力然后收获。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迷惑,这些我们为之付出的目的,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目的并没有必要那么功利,过程才更重要。毕竟从北京到德国,飞机最快10几个小时,而步行却需要将近两年时间。
提到了很多的例子,都是年轻人。我不清楚,这是不是只是人年轻时候可以完成的东西,因为年轻似乎不仅仅是一个年龄可以表达的。
......
(PS: 几周前写的东西,没有写完,现在也不想继续写了。)
200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