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6 月, 2008

还好不是土耳其人,否则一定得心脏病

小组赛,对瑞士,0:1落后。直到加时赛最后一分钟(92')进球,2:1战胜对手。

上一场对捷克,最后15分钟从0:2落后,一直到89分钟3:2翻盘。

昨天,加时赛119分钟,克罗地亚进了全场第一个球。谁都没有料到,克罗地亚球员刚庆祝完,土耳其兄弟在补时1分钟的最后,攻进一个压哨球。

还好不是土耳其人,否则一定得心脏病!

每次欧洲杯,都有这样一两个"搅局"的,上次的希腊,这次的土耳其。仅仅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土耳其不及几个对手。但是,他的对手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于保守。捷克2:0领先之后,明显采取守势,被土耳其两条边路轮番攻击。就像拳击赛上,被对手左一拳右一拳,最后捷克轰然倒下。这次克罗地亚的主教练比力奇明显保守了,没有像在小组赛里那样放开进攻,把自己和土耳其放在同一水平上看待。固然,不轻敌是美德,但也不至于去压制自己的优势。90分钟结束后,德国电视台里的德国足坛名宿内策尔谈到,其实90分钟里面,土耳其实际上没有进球的机会!土耳其队在德甲效力的阿尔平托普,固然跑动拼抢积极,但如果统计他的传球失误率,就可以看出这个土耳其队的弱点。

世界上,估计没有几个主教练可以有范巴斯滕那样胆量,在1:0领先法国队的时候,依然换上鲁本,继续狂攻。在荷兰队用"二线队"战胜罗马尼亚后,内策尔评论说,就算荷兰最后没有拿到欧洲杯冠军,荷兰队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队伍(内策尔没有说"之一"!)。

昨天90分钟以后,感觉后面的加时赛估计也没有什么看头了,跟家里的贝利说,先去会周公,点球叫醒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将近120分钟,家里的贝利在欢呼(这次我们都猜了克罗地亚,看来是能赢了),电视里播放这克罗地亚球员的庆祝。但这是足球,哨声响起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结果。本来以为,这场1/4决赛,是几场中最缺乏可看性的,却没有想到这么有戏剧性。

点球决战之前,克罗地亚其实已经输了。被技术上薄弱的土耳其从心理上彻底摧毁了。而点球,实际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较量。坐在板凳上的克拉什尼奇,也只能随队离开这次欧洲杯。下一场,6月25日,半决赛。德国对决土耳其......

Comments (2)

LaTeX里使用 Origin输出的eps文件

编译LaTeX文件,以前用 LaTeX->DVI->PDF,前几天开始用PDFLaTeX,直接成 PDF文件。PDFLaTeX可以直接支持PNG/JPEG/PDF等的图片格式。如果原来使用eps矢量图,可以利用MikTeX的一个命令:

"epstopdf filename.eps"

就可以转换成PDF文件。

前两天,转换原有的eps文件的时候,发现所有Origin输出的数据图,都不能转换。其实,以前用 LaTeX->DVI->PDF的方式时,就发现输出的dvi文件也是有问题的。但是,最后输出PDF文件可读,也就没有在意。

原因在于,用 Origin输出eps文件时,实际上有一个数据结构的选项,选择 ASCII或者Binary编码。如果不想在LaTeX中出现问题的话,最好就是选择前者(如下图所示)。也不知道机器上的Origin怎么被设成了另外的一种输出形式。幸好写论文的时候,把数据文件放在了一起。

昨天,终于转换完了所有的 Origin输出的eps文件。现在eps和PDF图形文件共存(在不同子目录下面,但使用相同的文件名),调用图片时,直接使用环境

\begin{figure}
\includegraphics[width=...]{filename}\\
\caption{...}\label{...}
\end{figure}

用LaTeX->DVI->PDF或者PDFLaTeX编译都没有问题。

发表评论

上班,打卡

从周一开始,换了一个合同。上班需要打卡了,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午饭自动扣除半小时,资本主义呀。现在的问题是,但愿不要忘记了打卡,毕竟以前"清闲"惯了。

第一天,就遇上两个从美国到欧洲旅游的博士生,我说自己在改论文等答辩。他们就说这个状态是 limbo(地狱的边缘),我开始以为是炼狱。后来一查《神曲》,发现搞错了,看来过于乐观估计自己的形势了。

Comments (1)

威廉·冯·洪堡的“五原则”

此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哥哥。后者的名气远比威廉·冯·洪堡大,例如,洪堡基金会就是以弟弟的名字建立的;例如,他的头像曾经出现在德国5马克纸币上。

在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看到下面一段话,关于威廉·冯·洪堡的"五原则"。后来搜索一下这个"五原则",想找一下原文,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是那么普遍。估计是某人的"断章取义",但里面关于科学和教育的论述却很有意义。很多是我们熟知的观点,却在现实中遥不可及。想来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教育改革,也深深受到威廉·冯·洪堡的影响。但彼时蔡先生的主张,在现在的北大还能留存多少?

威廉·冯·洪堡的"五原则"

一)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还没有被完全发现,没有被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真理和知识的永无休止地探索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

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惟有通过研究,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分开。

三)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表现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于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索,恰恰能导致可能式最重要的实用知识,并服务于社会。

四)科学式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惟有通过学术研究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惟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和力量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和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Comments (2)

正式奔四

房无半间,娃没一个
叹~

Comments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