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7 月, 2009

这个世界需要故事

一个类似英国达人的美国版,名为America's Got Talent。

兄妹三人,大哥16岁,二哥13岁,小妹9岁,组成一个叫做The Voices of Glory的演唱组。三个裁判在开始的时候问到他们要唱什么歌,大哥说《God Bless America》。要想到,在这样一个选秀节目上唱这歌的效果,就跟超女上唱《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所以裁判就接着问为什么。

没想到带来的故事在所有人意料之外……

三年前,兄妹三人的母亲被一个醉酒司机撞成头部重伤,处于长期昏迷状态。于是,兄妹三人就一起在病床边唱歌,看母亲有没有反应。唱了8个月,同时也为病房里的其他病人们唱歌。他们的演唱组就此开始。裁判继续追问他们母亲现在的情况,三兄妹的母亲已经苏醒复原,也到了现场,坐在后台的轮椅上。

我不太喜欢这首歌,不过兄妹三人完全清唱,唱得非常不错,主要后面有这样的故事。唱完,三个裁判中的那个女裁判,已经泪流满面,话不成句。最后,母亲坐在轮椅上也进到前台。这个是2009年的选秀,三兄妹已经进入下一轮。

可以看Youtube的看下面的视频吧。(国内的不知道可以从哪里看到…)

Comments (1)

磨损的食指

(一)

刚才抬起自己的右手食指,发现表面都已经磨损了,去了几层皮,几乎看不见指纹了。有点魔幻色彩。

想来想去,想不到原因,难道是最近洗菜洗碗切菜做饭换尿布太多了?可是“工作量”一直如此,怎么可能现在就有所变化。……

直到看见桌上的笔记本,才恍然大悟,原来最近使用触摸屏(TouchPad)过多。背笔记本回家,几乎不用鼠标(其实家里也没有多余的USB鼠标)。之前和现在的区别在于,之前经常花大量时间用键盘敲字,写程序写博客都是键盘。用键盘的话,十指都有用。而最近网上新闻比较多,都是鼠标操作,用触摸屏的话,单用右手食指摸来摸去。看来右手食指也提意见,强调最近工作量不够,都看网页了。

另外,指纹没有了,触摸屏没事,由此可见IBM笔记本质量好……

(二)

最近,要准备几个会议,几篇论文,几个项目申请……

公事私事加一起 To-Do-List 写了一页差点没有写下。问题在于,经常看见这一堆事情,感觉做到明年都不一定做不完,于是毫无动力,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完。其实,简单的生活很好。做PhD的时候,目的很明确,任务很单纯,结果当时没有发现这个时期的珍贵。现在整天很多任务同时做:自己正在做的、与别人合作的、自己将来要做的、将来要与别人合作的,几乎沉没在任务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不知道我的稻草在哪里。(竟然发现这个“稻草”有双关。)

(三)

今天清晨,很早醒过来,开始读Susan Sontag的小说集 I, etcetera,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读书了,面目可憎。

发表评论

季羡林先生去世

98岁高龄(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季先生1935年由DAAD到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并随后在哥廷根大学讲课,哥廷根的校友网页上有他的介绍,与马克思·波恩、维纳·海森堡等人并列在 Göttingens kluge Köpfe (类似于哥廷根著名校友)的页面上。

读过他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留德十年》。不知道有几门语言会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学问以外,听到过不少他在北大里的故事,显示出为人的朴实和平和。

Comments (1)

都是鼠标惹得祸

不知道哪个人发明的鼠标,让人偷了不少懒,惹了不少祸……Firstmouseunderside

上次说过,现在做数据处理,直接用Mathematica出图成PDF,然后用LaTeX调用。

今天,准备打印一篇文稿,用纸笔好好修改一下。在笔记本上连接单位的打印机,一打印就出错,说“打印任务无法执行”。于是换到办公室的台式机,同样出错……于是开始怀疑打印机出错,跑到打印机跟前,发现同事们照打印不误……于是又怀疑打印机服务器PC出错,从远端连接几次,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怀疑文件问题,开始一页一页试,发现就是那两页有图片的不能打印,仔细观察图片,在屏幕上完好显示的……于是换了一台彩色打印机,终于可以打印了!不过出来的纸上没有图。于是又用Acrobat Distiller,从PDF虚拟打印成PDF/EPS/PNG等等等等,竟然发现出的文件里也没有图。看来有苗头了,拿出从Mathematica里直接出的PDF格式图片,实际打印和虚拟打印都只有空白页面。眼睛可以看见的东西,却打印不出来,只能对着电脑抓狂~~ ·#*§$€^@% ~~

找到同事讨论,也被别人视为奇谈。聊了很久,我偶然提到自己经常用鼠标右键,然后在弹出菜单里选择 Save Graphics As。他说虽然方便,却从来都是用命令行输出文件的。难道就是这个原因?回到办公室把图片更新一遍,竟然问题解决了。

其实,只需要在绘图命令以后加这样一行就可以输出了。

Export["ExpData.pdf", %, "PDF"];

修改以后,再没有这么奇怪的打印机问题。教训在于:

  1. 以后能用命令行解决的事情,决不要偷懒用鼠标。
  2. 以后眼睛眼见的东西(例如,屏幕上显示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完全不一样。(这话怎么像说的是针对婚纱照写真集呢。)

一个下午,原来计划修改文章的,现在被鼠标右键给毁了。

Comments (2)

关于民间科学家

上海的房子倒了,官方的解释出台了,民间的质疑开始了。

三表老师在博客里引用了一个民间的质疑,一二三四,四大论据,一步步质疑官方结论。看完以后,感觉不要什么问题出来就先用高中物理来解释,看看相关的土力学知识,这样的论据就根本站不住脚。例如,土层里的剪切带,例如,颗粒材料的流动性,都是基本的土力学知识,推荐的科普阅读有 Druan: Sands, Powders, and Grains (Springer, 1999)。而三表老师,明显文科出身,一看文章逻辑通顺,立马“来函照登”。看三表老师博客的,一般文科生、新闻系的居多,于是开始怀疑。怀疑精神都要有的,不过要在辨别真假论据以后才好。作为民间科学家,讨论相关问题的时候,最好也先预备点基础知识,至少不要提出一些违反基本常识的猜想。

其实,对于问题的讨论和质疑官方的结论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科学的基本原则。

例如,美国911以后有很普遍的来自民间质疑,基本论据有:一)飞机是铝合金,WTC是钢结构,撞上去就是以卵击石;二)倒塌的时候,房子像是定向爆破。而那时在美国西北大学的Bazant就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的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上写文章讨论,由于燃烧,钢材受热以后发生蠕变屈曲,上层建筑在支撑架屈曲以后,向下冲击,于是有世贸大厦最后的倒塌。这篇文章,在911之后,在交大图书馆偶然看过。感觉还是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但基本原理是正确的。这篇文章综合了理论和数值研究的结果,基本算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之后,Bazant等人写了一个系列的文章(直到2008年还有新作),发表在Peer-review的学术期刊上完善最初的假设。但是来自民间的质疑就一直没有停过,例如著名的911阴谋论。

上海那个官方的结论,虽然没有Bazant的研究那么专业,但至少是合理的。和那个民间的质疑比较,还是比较愿意相信官方的“专家”结论。不过最后来说,就算官方的结论合理,没有建筑材料方面的问题。建设方也是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在建筑物一边挖土,另一边堆土)。附近的住户完全可以由此要求退房,理由在于,如此低级错误,明显没有任何专业精神,怎么能够保证自己买的房子安全。

______

PS,引用一段笛卡尔的话,他这样定义固体和液体:

A body is liquid when i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er parts that move separately, and it is solid when all its parts are in contact.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1644-1647)

中文翻译:

当一个物体可以分成各个小部分,而且小部分之间独立地运动,那么它是液体;当它的各个小部分互相接触的时候,它就是固体。

这段定义中,他忽略了颗粒材料,因此这个定义也不太恰当。颗粒材料就是由互相接触的小部分组成的,同时具有固体、液体甚至气体的特性。参考文献:Jaeger, H. M., S. R. Nagel, et al. (1996). "Granular solids, liquids, and gase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68(4): 1259-1273.

Commen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