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 月, 2010

光脚不怕穿鞋的

这是一句中国的俗语,今天的Nature上就有一篇文章“证实”了这一说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Foot strike patterns and collision forces in habitually barefoot versus shod runners Nature 463, 531-535 (28 January 2010),链接在这里。文章比较了光脚跑步和穿鞋跑步习惯上的区别,一般来说穿鞋的跑步者习惯用后脚掌着地,而光脚的喜欢用前脚掌着地(下左图)。对于冲击力来说,不同的脚掌着陆方式带来不同的响应(下右图)。看来对于保护关节来说,习惯光脚跑步还是很有帮助的。

100127134241       back_half_template

文章英文摘要:

Humans have engaged in endurance running for millions of years1, but the modern running shoe was not invented until the 1970s. For most of 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runners were either barefoot or wore minimal footwear such as sandals or moccasins with smaller heels and little cushioning relative to modern running shoes. We wondered how runners coped with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foot colliding with the ground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shoe. Here we show that habitually barefoot endurance runners often land on the fore-foot (fore-foot strike) before bringing down the heel, but they sometimes land with a flat foot (mid-foot strike) or, less often, on the heel (rear-foot strike). In contrast, habitually shod runners mostly rear-foot strike, facilitated by the elevated and cushioned heel of the modern running shoe. Kinematic and kinetic analyses show that even on hard surfaces, barefoot runners who fore-foot strike generate smaller collision forces than shod rear-foot strikers. This difference results primarily from a more plantarflexed foot at landing and more ankle compliance during impact, decreasing the effective mass of the body that collides with the ground. Fore-foot- and mid-foot-strike gaits were probably more common when humans ran barefoot or in minimal shoes, and may protect the feet and lower limbs from some of the impact-related injuries now experienced by a high percentage of runners.

相关的英文报道

发表评论

弱势群体

陈晓卿在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小宇航》,说的是和他的儿子乐乐一起到北京儿童医院给小宇航捐款。他在博客里写道:

…回来的路上,儿子反复问我小宇航会不会死。我无言。到家后他又问我为什么总叹气,我想了想告诉他:“将来你长大了,一定要生活在这会制度真正优越的国家,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尽可能交点有钱的朋友吧,别像你爹。”

都是些无奈至极的话语。

想到主流媒体不断高歌体制优越性,却没去关心弱势群体。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生了只能自保。根本无法去体验所谓的“体制优越性”,什么医疗保险都是按照级别、按照收入来区别对待的。自由、平等,在天朝估计只有在中宣部可以找到,都是写在纸上、说在嘴里的。

说说我知道的两件相关的事情。

第一,在德国的一个论坛上知道,一个国内刚到德国读语言班的女生,体检时发现白血病。由于当时已经购买了德国的医疗保险,虽然对于学生保险费用只需要每月几十欧元。但又了保险以后,进入德国医院治疗全程免费。到论坛上发帖子的原因也是需要帮助,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匹配的骨髓。虽然来了才几个月,如果晚来几个月在国内发现病症,那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德国的公立医疗保险,按照收入收钱,但最后得到的医疗服务几乎是相同的,不论你是富人穷人官员老百姓。想到1999年在西安上大学,一个同级的女生得了白血病,同学在校园里募捐,需要筹集三十万的治疗费用。那时口袋里也是没有几个钱,在食堂门口遇到他们,就把口袋里仅有的二十块钱放了进去。几个月以后,这三十万终于筹完了,那时这个女生也因为拖的时间过久,没有撑到做手术的那一天……

第二,在《读书》上读到的一篇报道。都说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比较差,但美国有一个专门的NGO(非政府组织),是给疑难杂症的治疗出钱的。往往一些病症,发病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病就需要几十几百万美元的费用。而这个NGO就是专门为此筹款的。想想“体制优越”的天朝,NGO的命运又是如何?体制本身不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又利用体制打压一些民间组织去帮助他们……

陈晓卿和乐乐说的话,只有两种选择,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也只有这么两种选择。

PS,关于小宇航,捐款地址在这里(安徽人在京,请留下姓名),或这里(儿童希望,请注明胡宇航专用),也可以直接打到孩子母亲的卡上 中国工商银行银联卡6222 0202 0004 8488 775 胡桂荣)。

发表评论

原来猫头鹰是这么飞的

一直奇怪脸这么大的猫头鹰是怎么飞的,今天看到从侧面拍的一张照片,如下。看来还是很符合空气动力学的。

(从侧面看)

owl in flight 

(从下面看)

95056560.rs1vJD3d

Comments (7)

体检归来

由于上次的火车晚点的经历,这次去弗莱堡改变了策略。上周日提前一天到那里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去提前预约好的诊所。于是再次提前一周约时间、订票、订旅馆、请假、安排行程……订的旅馆就在弗莱堡火车站旁边,不过非常安静。在房间里安放了一个婴儿床,还送给小羊一个小玩具。和汉莎航空一样,给小孩的玩具都是公司的吉祥物,从小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

所谓给婴儿的体检,其实就是称身高测体重量头围。去的那家医生还算是认真,把《儿童健康本》从头看到尾,发现有一个例行检查没有做(当时在国内),还询问了原因。不过好歹体检一次要花90欧元。后面一家是给我们两个大人拍X光片,算是个比较大的诊所。结果管理松散,办事拖拉。只需要15分钟的工作,在不停催促下还是等了1个多小时,做完之后又等了半个小时多才打出账单。算是见识到所谓严谨下面的低效率了,还好能赶上回卡鲁的火车。

这个号称在线(online)的健康检查,需要到实体的诊所去完成体检,而认可的诊所在德国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不过检查完的结果,第二天就登记到网上的数据库里。这次总算是都办完了,深情感谢小羊、羊妈、祖国人民和CCTV。

全家出动一次,耗时间耗资金耗精力。不过和之前比较,明显小孩大一些好带多了。

Comments (1)

人算不如天算

由于办理签证,需要一个体检。最近可以做的城市就是弗莱堡,一到两个小时车程。打算乘坐德国的ICE(城际快速列车),这样比较节省路上的时间。和中国铁路一比,德国的ICE系统还是相对可靠的,很多站上下客时间只有2分钟。提前一周,约好了诊所、订好了来回车票和座位、计划好了所有的衔接、查好了步行的线路、请好了假、打印了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已经精确到五分钟以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今天一早东风一吹,全家出动。天气很冷,最高温度零度以下。上午9点出发的火车,到了车站一看,提示牌上写着晚点20分钟,在附近闲逛不多久到站台一看,提示牌就变成了晚点40分钟。算算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呆在室外等待也有点难以忍受,尤其还有个小孩在婴儿车里瑟瑟发抖。于是找到麦当劳喝热饮、吃早餐。差不多再去提示牌看的时候发现,竟然已经晚点70分钟了!询问DB的服务点,说已经没有什么别的列车可以换了,这晚点一个小时以上的车还是最快的选择。再问晚点的原因,服务人员也是不知其详,有可能是事故有可能是天气原因,同班车的有些乘客已经有些难以控制情绪了。眼见无望,打电话到诊所,询问是不是可以推后预约。说有可能今天下午,不过有些项目只有上午开放,要做全所有的项目就只有改日了。

#$€&%

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退票,另外约时间、订票、请假……

这个计划了很久的行程,就因为这个小概率事件,全部推到重来。看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乱转啊。

de_ice_

Commen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