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文档,还没有像Office类软件一样的修改功能,可以自动跟踪不同作者所做的修改。在有多个作者共同修改和合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障碍的。最近需要和以前的同事合作修改文章,由于都不在一个地点,只能互相电邮来修改文稿。于是搞出了一个“土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利用两个包裹,color和ulem。在文档前做如下定义(用户定义的命令 \newcommand):
\usepackage[usenames,dvipsnames]{color}
\usepackage{ulem}
%This is the line added by Marc for his comments
%Additions made by YG
\newcommand{\YG}[1]{{\bf{\color{blue}{#1}}}}
%Cancellations made by YG
\newcommand{\YGc}[1]{{\bf{\color{blue}{\sout{#1}}}}}
%Comments made by YG
\newcommand{\YGCom}[1]{{\texttt{\itshape \color{blue}{(Comment: #1)}}}}
不同作者,可以定义不同的文字样式。在修改时,可以使用
加入文字:\YG{text}
删除文字:\YGc{text}
加入评论:\YGCom{text}
实际效果如下图:

虽然尚没有Office的功能,可以用鼠标做简单的动作,例如接受所有的修改之类。但是这个方案基本解决了现有的需求,所谓够用就行。
----------------------
昨天午饭讨论的话题是评审人制度,包括论文投递和科研基金申请中的评审过程。评审人制度(peer review)是一个经常为人诟病的体系,但是鉴于没有什么更好的替代,只能找这样一个不算是最差的方式。评审人制度有不少问题,例如经常有些意见完全相背的评审意见,例如拖拉的评审过程,例如最后只有三行的Review Report。同事Rachel的一个经验是,经过六个月的等待期,得到的两个评审意见,每个三四行。难道真需要这么长时间来写如此长度的报告?相比而言,我上次的一篇论文,长度只有四页,结果得到的评审意见竟然有八页,而且只花了两周时间。虽然最后是拒稿,但不得不赞叹那两个评审人的专业精神。
很多时候,编辑邀请评审人(Reviewer)看文稿的时候,评审人大都处于礼节而接受,将截止日期放到日程上,就此了结。直到截止日期,期刊发出提醒(Reminder),评审人才草草了事。我觉得现在既然都是电子投递,一些大的出版社其实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电子系统。在截止日期以外,借鉴一些Social Network方面的东西。一个类似“通缉令”的形式,还是不错的。例如,将需要评审的论文放到网络系统里,给相关的评审人发出邀请,先来先得,满足一定数量的评审报告,就“结案”。这样也给评审人提供一定的竞争机制。而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逐个回复评审人意见,而不必等待半年的时间。
午饭讨论以后,一个同事就寄过来几个链接,是几个成名科学家总结自己的经历。有些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
1)评审过程
http://www.uky.edu/~cfox/PeerReview/Index.htm
http://faculty.virginia.edu/brodie/ghosts.html
2)一些科学论文用语的实际含意
http://www.devpsy.org/humor/academic_phrases.html
------------------
胡言乱语摘录(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