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集体照
作为一个工课实验室,下面这张合影应该是最好的招聘广告。
下图带来两个关键信息:一、本实验室不缺女生,而且数量不低;二、本实验室不缺经费,想买设备买设备,想买相机买相机。
今天,实验室里法国实习生凯文召集女生拍的集体照,相机是5万澳元的热成像仪。主题是 Who is the hottest girl in the lab?
作为一个工课实验室,下面这张合影应该是最好的招聘广告。
下图带来两个关键信息:一、本实验室不缺女生,而且数量不低;二、本实验室不缺经费,想买设备买设备,想买相机买相机。
今天,实验室里法国实习生凯文召集女生拍的集体照,相机是5万澳元的热成像仪。主题是 Who is the hottest girl in the lab?
今天,在推上从 @yun_chuang 那里知道的消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1996年,高中时代的我,几乎每天都会到这家书店(当时尚在人民路,就在我的高中对面)。有时候是在晚上,一个人骑车经过安静的沧浪亭,来到这家书店。当时攒下的零花钱,一般都花在买书上。人民路的蓝色书店后面有个茶室,据说,书店老板是个诗人,头顶半秃,但长发披肩。书店里,经常有他的朋友们在后面畅谈。人民路时代的蓝色书店,内部布局比较有趣,用墙壁的高度造出两层,倘使在“楼上”,经常要低头绕过屋顶的大梁。遇到另外一个读者,要互相谦让一番才可以通过。
后来上大学,每次假期回来都是要到这家书店,看书买书。再后来出国,回国的时候,蓝色书店也是每次必须要去的地方。有一次回国后,发现人民路上已经没有这家书店的踪迹。问了几个朋友,才带着当时尚没满一岁的女儿,摸到民治路。找到以后,就像是寻到了一个内心的归属。那是对于“故乡”记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它的部分在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
去年回国再去,发现蓝色已经转营旧书。估计也是在勉强维持,结局也是意料之内。只不过当真正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不免感叹良久。
现在的苏州,除了国营的新华书店,除了卖教辅书籍的,还有书店吗?蓝色书店的倒闭原因,其实也是众多私营书店面临的问题。固然说是来自网上书店的直接挑战,读书文化的日渐淡薄,应该也是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的生活相比二十年前富足太多,富足到却再也没有蓝色书店生存的空间。
那年我刚到德国,发现德国公交里的乘客,大多人手一册书籍,在安静地阅读。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富足与安逸。阅读在改变阅读者,但没有办法改变蓝色书店的命运。
再见,蓝色书店。
图片来自 @yun_chuang
今天是第一天“在家办公”(Work from Home)。
老大上学,老二上幼儿园。一个人在家,上午过了一大半。家里的办公空间还没有弄,不过没孩子在家的时候,什么样的空间都可以。
到现在为止,主要的“成果”是 Inbox Zero,然后回复了积压几天的邮件。手上有两篇文章要 Review,估计上次做评审太“敬业”太“及时”了,主编一下又发两篇过来。这次要慢些,再慢些。以后,应该安排些学术写作时间,也就这个时间,一个人躲在家里,才有些时间完全不被打扰。
“在家办公”(Work from Home),主要原因是省去了上下班来回的时间,还可以及时接老大放学(澳洲小学放学太早了)。对于这一周中的“在家办公”日,半年前就开始计划,把之前安排在周二的会议都挪走,然后在 Calender 上把整天都预定掉,这样别人安排会议也不会找到这天。灵活的工作时间,应对着生活的压力。在大学工作的好处,也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