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生平及其著作》
武德运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自钱学森图书馆借阅。
1999年3月26日读完。
图书馆中鲁迅研究方面的书很少,无需选择,仅此几册。仅从中抄录一些鲁迅著作方面的资料,对于书中的论述的文字并不很喜欢,便只作粗略地阅读。
书中曾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话:"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这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这句话本身便有片面性。而书中的论述则大都有此类情况。也许正因作者自己的喜欢鲁迅而站在了现在的研究的立场上。或者还有别的原因,是否只是走原先的"官方视角"?为什么不去真正地去分析,或者把作为一个人去研究,而不仅是个战士或作家?
更有可能的是,那样去写,需要更多的"条件"。也许这本书所面对的读者的问题,至少并不适合我。
* 《说园》
陈从周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自钱学森图书馆借得。
1999年3月22日读完。
此书以前在书店见过数次,终于没能去买下来。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用毛笔书写的全文,而且字体本身也很有观赏价值。整册书对于视觉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书中有古代的造园图,并有全文的英译。这样的书见之不多。
再来讲内容,是五篇论及造园艺术的论文。虽"论文"一词易联想到板着面孔的一些所谓"学术"论文,但此文中的文字则流畅且带有诗意的美,其中的知识含量却也不少。论及造园艺术或称造园科学时,则不立人为的标准,仅用"韵"字来概括,细思之,果然只需一字,功夫却不可少的。可有一点,便是读时有种厚古薄今的感觉,不知是否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倾向?
* 《世界文学金库 4 -诗歌 卷》
茨尔非玉、江水 编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3 月21日购于石路威尼斯商城书市。原先书市占有几乎两个层面,在商场书市中的规模很大,书藉的选题我也比较喜欢,会经常去的,不过,现在的变化反正也可以想象的。
1999年2月17日读完。
相信诗不会消隐。仅这一点就足够。
* 《公案小说漫话》
张国风 著 江苏古籍、中华书局 “小说轩”
1998年8月18日偶得于苏州金三元书局。
1999年3月1日利用下午时间读完。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书的"形式",小巧又不失美观,读时的心情也会十分舒服。此书为短文集,涉及话本小说中的公案小说,但讲得更多的是去再现那时的社会和去分析一些现象,读来却不失轻松。
* 《月亮和六便士》
[英]萨-毛姆 著
傅惟慈 译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5月12日于苏州文化市场一旧书铺觅得。
1999年2月12日读完。
也许在初中时,在图书馆中便见过这本书,因为书名让我想起是一本类似于童话或传奇之类的书(原因也忘却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借来一读。
初读这本书时,是在去上海的火车上,而在上车前读的是一本美术史,里面写到了"印象派",写到了高更。主人公的名字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得"。小说里由"我"的视角去重组他的生活。小说的布局在"叙述"故事的同时,有许多成块的"表述"。如果在两三年前去读的话,也许我会把它们略过,而去追求情节的连续,。不过现在把这些片段细读则更有意味。这种片段的"表述",有论及作者的创作论的,有论及当时时事的,有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的,......这些都带有作者明显的特征,倘若略过则会失去很多东西。如此"小说"便成了"故事"。
结局里写思特里克兰得的死及他最后和最完美的作品(壁画)的被毁(他自己的意志),虽带有一丝悲剧的意味,但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心安后的长叹,甚至有些幸福。他最终完成了他的理想,以前为了这个理想他甚至可以放弃一切,而现在完成了,对于他来说,他应该是满足的,在这种感觉中而归于虚无。
有可以谈许多关于"理想"的话题。思特里克兰得幼年便有这种理想,四十岁后又为理想而放弃了许多的东西,这一切看来多么不合理,但却又是可以理解的。也为理想而迷茫,现在也不想再写些什么了。
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
直到现在还是没有理解书名的涵义。THE MOON AND SIXPENCE。(注,现在的理解是月亮和六便士都是类似的形状,却是穷人和富人不同的追求。)
又:思特里克兰得在谈及自己四十岁的转变是,说不清原因,也许并没有"原因"。为了心里某个并不明确的目标而努力。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都不同,因而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人的伦理价值观也不同,由此产生人与人的差异。
真正价值不被理解的感受。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