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上班,就被秘书群发了邮件骚扰,转发了一篇当天的新闻。可见秘书上班也是在上网看新闻啊。
2010年2月25日在《法兰克福广讯报》(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 F.A.Z.)上的报道,题目是KIT: Badische Revolution (KIT: 巴登革命)。链接在这里,可惜只有德文版的。
德国工科大学想山寨人家MIT,自娱自乐一下,题目都是“巴登革命”(巴登以前是德国一个州,现在只能算是一个地区),明显底气不足。文章最后,还有一句开玩笑的话:“KIT和MIT比较,至少在字母顺序上,KIT排在前面。”
《KIT: 巴登革命》
在卡尔斯鲁厄,建立了德国最大的理工科教学和研究基地。新成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比较。
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早上看GReader看见的更新,今天刚出的一期,到单位竟然下载不了。论坛上求助以后,得到了全文。作者Bruce Alberts是Science杂志的主编,文章类似是“编者寄语”一类。不算是长文章,观点也不算新,老调重弹而已,但也是有重弹的必要的。
从个人经验出发,作者Bruce Alberts在文章里面提到:
-
科学家的培养,往往遵循导师-学徒的模式。科学家早期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这篇文章也就是对此阶段的建议。
-
关于选择研究小组的问题,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导师。选择一个规模比较小的研究组(小于12人,“no more than about a dozen people”),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
一个好的导师,应该一方面提供足够的指导以防止研究生从事一些无功而返的工作,但同时给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的自由和从自己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
科研技能以外,要知道如何寻找关键问题,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研究策略。
-
……
原文留在这里存档。
阅读全文...
Twitter上的链接,看到的文章。许知远那篇《我们这一代》,明显有所顾虑,不及梁文道写得直白。不过在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没有什么“权势”的知识分子,不“含蓄”点早就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例如,以行为改良现状的许志永。
索多玛,是《圣经》里的一个典故,是一个城池的名字(Sodom)。表现了耶和华神对于人类的震怒,要毁灭一座城池。亚伯拉罕求情,耶和华说你找出十个义人,城池就得以保全。最后索多玛找不出这十个义人,毁灭在神的震怒里。梁文道选的这个典故,实际就是现在的中国。不过超出善恶的“神”,我们似乎依然不见。我们是无神论者,心中的道德感,难道就如此淡薄、如此冷漠?义人们或者消失、或者沉默、或者选择离开。他们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是不能回头去看那毁灭的火焰的。否则那一回首,人就变成了一根盐柱,然而他们的内心中,难道不早已经死了吗?
我钦佩那些依然留在那里的“义人”们,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现状。无力无助,他们依然有所为。依然相信中国不会如索多玛城,毕竟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其实不是新的,在上个世纪初,相似的一幕幕曾经发生过。历史如黄仁宇所述,盘旋向前。
附文:梁文道《索多玛》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