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Brussels.
有时候会议合影还是很有意思的,这张 1927年在布鲁塞尔开的第五届Solvay国际物理会议,应该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密度最大的一张照片了吧。
这堆物理学家的名字,合起来,简直就是上中下册的《大学物理》。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W Bragg,不知道是WH Bragg(父亲)还是WL Bragg(儿子),年龄不太好判断。反正两个人共享了X-ray diffraction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上阵父子兵。WH Bragg 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任教期间,开始了X-ray diffraction的研究,而儿子WL Bragg,则在这个阶段在南澳大利亚出生。

这里说的 Ionnis Vardaulakis是国立雅典理工大学的教授(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今年9月6日,60岁的Vardaulakis教授在做园艺时,从高处坠落。虽然进行了及时的救治,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最后在9月19日在医院去世。今天看到《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IJSS)上登出了一篇纪念文章。
关于Vardaulakis教授,有下面一点从我这里的认识:
- 做博士论文期间,由于做了相关土力学方面的工作。曾经看过他写的一本书,《岩土力学中的分叉分析》(I. Vardoulakis and J. Sulem, Bifurcation Analysis in Geomechanics)。信息量大,但写得很清晰,来回读过多次。
- 今天看到文章,Vardaulakis教授在1972到1977年之间在卡尔斯鲁厄大学攻读博士,并拿到最高荣誉 Mit Auszeichnung。卡大的土力学,是有名的难读。以前办公室室友就是从那个专业读到一半,最后逃到机械系的。
- 很可能要做的下一个项目,资助的基金就是他和另外两个人一起申请的。之前已经听到另外两个人提到他,但到今天才看到这篇文章。
下面是IJSS杂志上的原文。看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讲的是他带博士生的一些特点。看看之前Science上的文章,有很多类似的特点。
阅读全文...
早上看GReader看见的更新,今天刚出的一期,到单位竟然下载不了。论坛上求助以后,得到了全文。作者Bruce Alberts是Science杂志的主编,文章类似是“编者寄语”一类。不算是长文章,观点也不算新,老调重弹而已,但也是有重弹的必要的。
从个人经验出发,作者Bruce Alberts在文章里面提到:
-
科学家的培养,往往遵循导师-学徒的模式。科学家早期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这篇文章也就是对此阶段的建议。
-
关于选择研究小组的问题,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导师。选择一个规模比较小的研究组(小于12人,“no more than about a dozen people”),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
一个好的导师,应该一方面提供足够的指导以防止研究生从事一些无功而返的工作,但同时给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的自由和从自己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
科研技能以外,要知道如何寻找关键问题,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研究策略。
-
……
原文留在这里存档。
阅读全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