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作是去年10月,在自已研究所里做的。用的刚出来的Ubuntu 10.10服务器版本,搭建了一个5个计算节点,120 CPU核的计算集群。当时有个比较“懒”的解决方案,就是装Rocks系统。不过发现这个系统,用yum做软件包更新,库不是那么新。而我们的程序用到比较新的Qt库,所以转而用Ubuntu的 apt-get。毕竟自己的台式机,笔记本都是这个系统,管理起来应该也比较容易。
写写也就这么多的要点,但当时没有任何服务器经验,从头做起,折腾了三天时间。现在俨然成了研究组的系统管理员,不过这个活不好干,花时间不说,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
阅读全文...
前几天在做软件系统升级的时候,机器断了一次电。可能是在更新Linux Kernel 的时候出的问题,后来再也启动不了了。修改Grub以后,还是连命令行都看不见,启动进程停在一半。否则从命令行还是知道大概的解决方法的。可是现在的问题是系统根本无法起来,算是system meltdown。
当时已经到下班时间,只能郁闷地回家了。晚上想了想,写了一个类似Windows的重装计划,列出需要的软件和个人设置。回想当年用M$的时候,每半年一年重装一次算是家常便饭了,也算是对臃肿的Windows系统的彻底优化。而换用Ubuntu以来,很少有机会重装,因为系统并不随装机和开机时间变慢。这几年下来,重装一次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天很早回到办公室,打算花半天时间重装系统和软件。还好在动手前,试了试LiveCD,用上面的Ubuntu系统,上网搜了一下类似的问题。发现其实是有直观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LiveCD上的系统,然后载入原有系统的分区,用chroot换到原来系统,就可以干任何的事情了。具体步骤如下:
(一)先用LiveCD启动,不是安装系统,而是尝试Ubuntu
(二)寻找一下原先系统的位置,由于是SATA硬盘
sudo fdisk -l /dev/sda
(三)mount原来的系统分区,然后用chroot进入原来的系统
sudo mount /dev/sda1 /mnt
sudo chroot /mnt
(四)这个时候,你已经是原来系统的root权限了,可以干任何系统修理工作,例如 apt-get,dpkg reconfigure等去修理损坏的软件包。
按照这个步骤,修理和调试了一下系统,发现已经还原成为原来一模一样的系统,总共耗时半个小时,当中还包括一次泡茶的时间。
总体感受是,用Linux,别说重装,就是重启的机会都是很少的。看到Ubuntu论坛上提议,将系统还原功能更直观地放入LiveCD,也知道这个系统一直在和用户的交互中进步。可惜到了澳洲以后,发现整个环境就是在PC/MAC下面。大学的IT部门都不支持Linux,来做硬件检查和维护的,一看我用Linux,立马退避三舍。
参考链接:LiveCD Recovery
今天用了一整天Ubuntu。虽然之前断断续续打算从Windows搬家,却一直没有下决心。今天是第一天,写篇博文标记一下。
上周五开始折腾笔记本(IBM T42),在新到手的500G硬盘上装上了Ubuntu 9.10。总体上所有的硬件(包括蓝牙和无线网卡)都在安装过程中自动识别,除了显卡。安装完的启动速度也是明显优于Windows XP的。按照先前的经验,调试显卡是需要改写Xorg.conf文件的,而9.10中又没有了这个文件。据说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折腾了不少时间,反正依然感觉使用Ubuntu需要一定的经验。
看看软件,实际上所有在Windows下用的软件,都有很好的Linux替代,甚至拥有更好的功能。几个常用的罗列于下:
- 办公软件,MS Office ==> OpenOffice完美替代
- 浏览器和邮件客户端,Firefox和Thunderbird
- 数据处理,Origin ==> QtiPlot
- 图像处理,Gimp, F-Spot, Picasa Linux, digiKam
对于QtiPlot和digiKam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比起Windows下的相应软件,功能不逊,还是开源的。
唯一没找到替代的就是博客的编辑器,之前一直用的是Windows Live Writer,插入图片和附件非常方便。在Ubuntu下找了Gnome,KDE环境下几个软件都没有满意的替代软件。一般都是文字编辑器,如果加起文件和图片,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想到很久前用过的Firefox插件ScribeFire。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编辑器之前,还是先用这个ScirbeFire吧。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