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1999年11月15日)-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I267 455 )
1999年11月15日读毕。
近半的文章已是读过几遍的,算是一次重读。但那类文字的冲击力仍如初读时那样强烈,并显清新。此集中文章大体按主题涉及领域而排序,因而可见作者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首先王小波是反对同一化的,也许由于他经历那场社会大动荡之后的本能的反抗。他引用罗素的话语,参差多态乃幸福之原。另外,由于对同一化并不能推出他是反世俗,而推出他是提倡精英化的,他反对出现"哲人王"之类的人物,因为那又是同一化的可能之源。其实王小波应该算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说是自由主义,因为这这正是他所想追求的生活形态,至少是能够自由地思考,说是知识分子,因为他是社会的观察者与批判者。并且他对于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也有一些特别的看法。
很奇怪的是此集中收录的他的杂文与一些读书笔记之类文字的风格差异,竟不似出自一人之手。前者的风格是幽默的,敏感 的,尖锐的,带有一些自潮的味道,而后者则完全是严肃的,与原先心目中的文风很不相合。于是可以体会那种"参差多态"。并且也能知道那种轻松的文风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总的说来,王小波杂文的引人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看法观点(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之并不是那么新)而在于:第一他能够写下一些别人没能或没敢写下来的东西,第二他把它们用他那种风格的文字去表达。让别人看到他思考的过程。
与友论书时,曾闻及他的逝去与他的文名的关系。读他的书时,我几乎没有去在意彼时外界的论调,然而我是被触动了,由于他那种独特的风格。至于他死是否失推动了大众对他的认识,我并不敢下一个结论,因为有许多可能性,就让他存在。但于我个人而言,则是真正地为他的风格所吸引,而不是别的。
但至于如果他继续活着,有可能得诺贝尔奖,或者不读此类文字便会失去许多之类的论调,则并不赞同,并且听到时感到有些寒意,虽然是喜欢这种风格的。或者他还活着,听到这样的话语,或许会写上两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