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读书笔记(1999)

读书笔记:张撝之《毛锥艺痕》等(1999年8月14日)-

《毛锥艺痕》
——中国传统书法管窥

张撝之    百家出版社

1998年4月12日购于商场。
1999年8月14日读毕。

购此书时几乎只是由于它的装帧。可以说它的封面、书脊、插图、书眉及其它的细节方面都做得很不错的。可以说是精心制作的了。得之甚喜。

为按年代排列的书法史(话),行文较自然,不列专业语,却同时写出书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写书法的同时也能联系其它方面的知识,读来有趣味,固可称为“史话”。对于书法作品,多从欣赏者的角度去写,作者选择的这个叙述角度。恰与一般读者的相同,而似促膝而谈。但正由于这个角度,同时也需要作者对书法作品的真实感受,因而在叙述熟悉的书法作品( 风格)时则显有刻板,只是平谈的旁观语。

《三吴风采》    上海书店
1999年7月28日购于苏州古籍书店,同时购入的有《三秦轶事》
1999年8月15日读完。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汪昌禹《笔迹神秘现象破译》(1999年5月28日)-

《笔迹神秘现象破译》
汪昌禹    花城出版社

1999年5月24日购于东五路书店。
1999年5月28日读毕。

大多都是实用或具体的分析,只是粗读。主要应是对其本质的把握,然后去应用。
对于笔迹的分类较笼统,虽也许精细很难达到,换句话说可操作性不大,但若如此便无需很多的分析了。具体的东西往往很难真正地分类。只能做一个大体的模型去分析某些普通的东西。正如数学方法之于物理学。这样题材的书仿佛并不多见。(新兴的交叉学科)

发表评论

读书笔记:宋继凯《哲理趣闻录》(1999年5月27日)-

《哲理趣闻录》
宋继凯 编写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借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B 13)
1999年5月27日读毕。

为短小的故事集,多摘自报刊杂志之上,虽有许多已是熟知,虽有些读来甚至感到乏味,但总会有所得的,读,同时去选择。

每篇故事下都有一个“提示”,读的过程中几乎不看。它利用某种思想工具(定式)去“读”这篇故事,然后提取所需的内容,说明他所想说(或的“别人”所想)的东西。这样带有某种目的,或许带上了功利性。

每个“故事”都可以许多方面去“解读”这本身便是阅读的乐趣,无需去走某条因定的思维路线或一定要下一个“结论”。自己去读,去思考。而结果无需马上得出,或许很久都不会有。
这也许就是“阅读”而不是“看”。

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我说苏州》  王宗拭 编  古吴轩出版社
1999年2月19日寒假及末将至西安时购于金三元书局。并携至西安。
5月24日读完。几乎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去读,只是慢慢去了解。

发表评论

终于把1999年的读书笔记发布完毕

最先对于阅读书籍的记录,是在中学一个课堂笔记的后面,记下这个月读过的书籍的名字,记得那时的阅读速度应该是一个月10-20本书。原初的想法是要避免遗忘。

记得1998年的最后一天,一个人在宿舍里写日记,记录当时的想法。翻看前面的日记,读书笔记散落在段里行间,很难辨认。由于慵懒,日记也是断断续续。于是开始寻出一本专门记录自己读过书籍随感的册子,就有了这些文字。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有5册这样的本子。后来改用计算机上写,修改起来方便,却减少了一种成就感。

学理工科却酷爱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倘若将阅读作为自己的职业,也不可能有这么些乐趣。

Comments (2)

读书笔记:《回味人生》(1999年12月29日)-

《回味人生》
许来渠 编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购于苏州古旧书店。
1999年12月29日读完。

此书最可取之处是个人编选的散文集,并在每篇选文后编者自己的感受的简短的表达。因而文章的趣味具有个人的偏好,虽然自己极喜的篇目不多。并且也不去读编者的“简评”每读一文可有自己的感觉。虽也可参看别人的观点。但始终是跳过那一部分的。

散文之动人有不少归于文字,当然这文字后面是感情,因而不同体裁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读法。如读散文与诗不同于小说与剧本之处,在于它们侧重情感与情节不同的原因。当然可以有重情感的小说,剧本和重情节的散文诗歌,但只是在“侧重”的基础有所追求罢了。

对于这样的散文集,其盖面越广就越难对集子本身下一些评论。但最主要的是“读”的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