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欧洲文学史》(1999年11月-12月)-
《欧洲文学史》 (上、下册) 杨周翰 吴达元 赵萝蕤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洲文学史》 (上册)
杨周翰 吴达元 赵萝蕤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月1日购于文艺南路旧书市。全书共两卷,或许是某文料学生的课本。
1999年11月19日读毕。
由古希腊文学至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史,其地域面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等。按时间、地域为顺序及划分。并按作家的"地位"写节、段、行。其含作家,作品面极广,但同时便无法把每个都 写具体了。
读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把曾熟悉知道的作家作品放入时代,了解地位以及发展。而不在于多记些名字,至于读后新增的"知识",只在于把它们放入关注范围或读书计划。始终认为,了解一位作家,必需从他的原著开始读,而不仅是读文学史以及介绍 之类的文字,因为如此便不是你在真正地思考。当然也不是说这些文字没有用处了。真正的价值在于你独立地思考之中,而不是借用别人的价值体系,混尧自己的,还满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做到,当然也只有在人独立之后了。
这本文学史文字很精练,多写具体的事件而少加评论(这一点下文说)。读来比前些日子读后《中国现代文学史》好得多。前面已经提过它含盖作家、作品面较广,对于增长了解面很有春秋战帮助,便至于加深了解程度则远不够。而且这部文学史是许多人共同编写成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此事彼事不同的观点。而许多人的共同编写呢?有两种选择,都 表态或不表态,如果前者,都 写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本书将是大杂烩,也许别人会喜欢的,但我不会。每个人写出的文字有限,展现自己观点的程度也有限,况且是那么多人的混合。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区分的。但如果是后者呢?那么也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没有态度去写;二、采取共同的态度,前者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而后一种则需要有一个所谓的主编(思想上的),且不论能否南下地统一。如果统一之后呢?第一,每一个编写的人的优点几乎在于他的独创性,而现在则要相反,是削足适履?第二,这种统一的观点往往是"大众化"的,既然失去了新意,何必再写出来呢?
有很多的理由,个人的精力不够,文学史范围、工作量太大等待。还有一个不愿说出来,不愿听一个人的想法。
一个人写文学史,当然有这种可能性:用他的意识去统一别人的看法。但是世界的本原是参差多态。回复本原之后呢?可以写国别体的,时间顺序的,派别的,甚至自我感觉的文学史。精力足够的可以写通史,别的写一国,一时期,甚至自己能写出的文学史,它不可能去作为"教材"。但是它的存在完全必要的,展现一个多彩的精神的世界。我也在寻觅这样的优秀的作品,但至今尚未能找到。也许就将找到,也许还未出现,也许不可能存在。(?)至于最后一种可能性,是客观的原因,还是主观的?不过我并不想追问,因为现在我相信的第一种可能。
《欧洲文学史》 (下册)
杨周翰 吴达元 赵萝蕤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月1日购于文艺南路旧书市。
1999年12月10日读毕。
是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史。与上册结构,文风之类较相似。在读的时候想了些问题。
书中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常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话语,他们都是在社会学方面极优秀的人物,但在文艺及文艺理论方面呢?况且他们的分析,很可能会引到社会功用方面去,而导致功利主义的读书方式(读书时只寻现成利益),或者在文学中寻求"阶级斗争"四字。为什么不引用文艺理论家,或者作家的话语,甚至于自己作为文学史学家的观点而去评论?可以试图解释一下这种观点。后者的评论角度往往是个人化的,与所面临此书的读者群有些不符合,而且现成的马列的观点呢?则是一种最坏的选择。(只是解释,我并不如此认为。当然也不会这么选择。)
谈到了"阶级斗争",也许由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上册相比,这种阶级观点的分析更多了。最不可理解的是,竟然列出了一些并不出色的作家,只因为他们的阶级性。(!)利用阶级观点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在更强的可操作性,然而那就是优秀的吗?阶级的定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理解为对人有划分,有一些并不科学的地方。阶级完全可作为一种概念存在,但不易于实际的操作。如果机械地去用,当然又易于操作了。用这种观点去解释文学作品,当然有一些可取之处,但还可能引起另一种情况。有些易于操作分析的作品,虽本身并不优秀,去仍能成为文学史的分析对象。而且还可能引起功利主义。当然不是说这种可操作性与功用(往往是大而无当的)。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文学,特别是小说书写的是"个人的追求"。这是一种很一般的写法。"个人"指的是人物,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人的形象(或者是化身),可以这样说,文学作品中最燿眼的是"人",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作者通过他创造的"人"去让人笑,让人哭,让人恨,让人爱.......至于"美"则是个人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的目标,它有一种广义的理解。"追求"则是一种过程,是人向美迈进的行为或仅仅是愿望,它不在乎最终的结果。无论是完成,破灭,或者其它的可能性。它似乎已经能概括我所读过的作品了。文学作品中通过人物追求的过程与外界发生联系,外界对他(她)的追求有很强的作用,由于许多原因。阶级观点论者则是选取这样的角度去解释作品的,它由矛盾切入,与我的很不相同,当然有不同的解释。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文学史。
享 Said,
9 2 月, 2005 @ 15:29
感动于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