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雕塑史》2000年5月28日-

《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于淑所借书中取阅。 (J 309 3 )
2000年5月28日读毕。

一直很想去买这本书以及梁的另一著《中国建筑史》只是在书店时,随便翻阅只觉得是资料的罗例,便只作罢。然而今天一读便难以收了,很简单的文字,又写出了“历史”又顾及了批判。作者在资料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去写雕塑史,当然需要更深的理解。于是将这训理解写入书中,便是自己的观点了。对雕塑的发展过程,用自己的视角去衡量它的价值,这是我所欣赏的一种方式。至于这自己的视角却又有些话可说,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刻意地去标新立异的显“特殊”,自己的视角是一种完善的过程,在“同”中求“不同”,在“不同”中又显出“同”来。能说不,但也不是全部。读它所写出的文字 ,不光有赞同与欣赏。也有相反的东西。

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装帧,之所以经常地要写装帧的问题,便是现在书籍的装帧做得总是不是那么理想。封面是黑色的主体,显出肃穆与宁静,标题为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却体味出清静来。上有一小段梁文中的节录,写雕塑的起源时间,很小,根本就不起眼,但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了这几句已经进入了书的氛围。封面同时配一黑色为主体含于封面主色调中的雕塑的照片,似乎是从历史浮出来的图像。翻开书是两页深红的衬页,显出一种凝重。而后是书的正题,于是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来读,书中随文字附有百余幅图片。的确是必要的东西。然而有一点便是图片的安排,需读文 时来回地翻看。却并不影响整体书的“美”。书页的眉与白也做得不错。

至于雕塑应是艺术的一枝吧,读文时观图片见许多雕塑带有较强的装饰性,雕塑本身的花纹(青铜器)也具有装饰性,带上了明显的技术的痕迹。应该如何去理解艺术与技术呢?许多雕塑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神韵,语言很难去细述,而其外形却不及西方的雕塑(不是全部),是否是东西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呢?
曾听过许多国外侵略者抢夺中国文物的故事,当时 便觉热血的激跃。然而现在又在想一些问题,如果那些文物留在中国,到现在能够像在国外博物馆那样地保存吗?见到一些被人为毁坏的雕塑以及见到雕塑照片下注明国外某博物馆的名字时,心里总有些不平静,这不平静的原因也许是相同的,也许不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