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尔《科学史》阅读笔记-
Sir William Cecil Dampier: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2003年购于西安万邦书店。
在这个暑假前已经读完这本书,但是却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勇气去写这样的读书笔记。这里仅仅把以前的一些阅读时的摘录感想罗列,上册的写法拥有很清楚的内在逻辑,因此笔记也相对较多;而对于下册的近代科学的发展,却采用了简要的略读。
第二章《中世纪》谈论及中世纪科学的衰落,同时提及几个科学精神的要素(p116):
“虚心地探究自然地愿望与力量渐渐地消失了。自然科学在希腊人那里消融在形而上学里,在罗马地斯多噶派那里,变成支持人类意志地道德所必需的条件。同样在早期基督教的气氛里,自然知识也只有在它是一种启发的工具,可以证明教会的教义和圣经的章节的时候,才被重视。批判的能力不复存在,凡是与神父们所解释的圣经不违背的,人们都相信。”
==》“虚心地探究,批判的能力”==》学术独立。
逻各斯(Logos),本义为言语、思想、理性。是最先出现在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哲学术语,意谓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性。新伯拉图派将逻各斯解释为神秘的宇宙理性。基督教吸取这个意义,就把逻各斯和“圣子”等同起来。
第三章《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前为中世纪(第二章),在此时期中科学找到自己真正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书中不仅谈论科学进步之处,仍有科学家由于各自方法、目的不同而各异之处。进步与局限性共论,于是有科学、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cogito ergo sum" = 我思故我在。
阅读时找出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比而读。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人名、生卒等;写法上《物理学史》按照学科分类,而《科学史》则依时间而述;《科学史》在事件记叙而外,有较多讨论,试图理出科学发展背后的规律。
因此,有校书一说。而两者比较,更喜欢时间上的顺序,能得到一个科学,而不是特定学科,发展的宏观概述。
第四章《牛顿时代》p217-255
[1]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意大利的土地所有者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不是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而是聚居于城市中。交流也成为科学发展(文艺发展)的动因之一。
[2]牛顿时代:是数学方法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科学的基本工具,而且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在当代何种工具正在快速地变化和发展——Computer-based。牛顿地兴趣以及所花费地精力:化学>力学、光学;神学>科学。却最终在后者上取得成功。所谓“无心插柳”。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论文,从成形到发表约花费20年时间,==》1)能见到一些潜在问题;2)有很多时间去静心研究。后者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研究体系作为基础,例如大学(前身为寺院),例如贵族的背静(衣食无忧)。由是而观产业化的教育,对基础科学,或换言之,相对技术而言的科学研究将受到何种境遇。
[3]牛顿光学:Opticks中有大量关于现象本质的猜想,在牛顿时代尚无法解释与验证。但这些猜想却是最初的科学思想。
第五章《十八世纪》p256-p282
沃尔夫写十八世纪科学史用了两厚册(商务译丛),而这里仅用20余页。但相似的是,都强调科学、哲学之间的关联。十八世纪的科学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在哲学上也出现了洛克、康德、休谟等代表性人物。
下册由于写到近代科学的发展,作者丹皮尔也曾经进行若干的科学研究。近代的科学:1)快速的发展;2)学科的分化;3)没有太多的时间的间隔。作者没有很清楚的去理清一种内在的发展的机理,而很多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叙述。
书的最后提到科学原动力的一段,现在没有办法清晰的记起,却想起这个原动力在作者看来是对于“纯粹知识”的追求。
席宗泽《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