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沙叶新谐趣美文》2000年7月29日
《沙叶新谐趣美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弟ss处借阅。
2000年7月29日读毕。
作者似乎是有日常的写作习惯的,往往由一丁点的灵感而去写文章的,而且文字很生活化(这一点或由于他作为一个剧作家的原因)。这样的文章换一种角度去看,很可能便成为了游戏文字了。文字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幽默的风格,而这种却又在本文集中的部分文字(也不少)中沙叶新对这种风格的处理并不佳,至少我认为如此,当然也有好的作品。
作者一些看问题的方法及观点,虽并不新异,却能说出一些常人有而没有说出来或没能说出或没敢说出地东西。他不像那种传统意味上的知识分子,而是很贴近大众的生活,这应是由于他早年的经历所引起吧。另一种风味的文字也去读一下,感受也还不错的。不过论到喜爱的,无疑还是那种文字。
并不喜欢文集的名字,什么 叫“美文”?现在来看应是散文,或者短小文字的一种别称了,是由于用滥了的缘故罢。
而且这本文集所属的系列的“青年精读书系”。首先精读与泛读是胡区别的,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两者都 不可少,而且精读是建立在泛读的基础上,而是由极个人化选择而去精读的。如果真能开份精读的书目,且不论它的可信可用程度,问题在于现在这种书目太多太滥而失去了原先的意义了。我不知道这家出版社的“青年精读书系”有多大的规模。我只记得那次去一家书店的时候,见到一些自己很想去读的书,由人民文学重新出版了,并且冠以“中学语文课本指定课外读物”(?)的名字。见到的当时心中倒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联想到语文的教学改革。但不一会儿便觉不是滋味,因为由我身边望去这套书的规模确实不小,当然也是一种选择的机会,但问题是书虽然出版了,又有几个人能触摸?于是几我个人的观点,书出版后不要去从人为地制造导向性,如放入“XX精读”之类的名目里,而放开让读者去选择,然后做好书的推介工作。后来又想,这种名目也是一种商业的手段,如果能借助这种手段果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量甚至全民的文化素质的话。实是大幸。何乐而不为呢?但愿事实如此吧。
另,此文集有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的文章,而体裁不同,读来滋味竟有如此之大。虽知是有区别的,却比料想的要大得多。而不似读其它一些作家的文字,便在这种差别之下仍能读出是同一作家的笔下。
这一点应是由于作者对文体 处理是的差别引起的吧。因而想到以前课本中对各种文体的定义,其实是最基本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精确的定义。这这样的定义是个人化的,并不需要去说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