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老子白话今译》
《老子白话今译》
张忆 译注 中国书店
借阅于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B 223 . 1 9 )
2001年4月11日读毕。
全书仅五千言,似乎是一口气便读完了。起先是由于怕文字上的障碍,借来本文白对照的读本,开始读时也参照着来读。渐渐只稍看注释便可通读了。
文字本身带有诗味道,用文字的体裁来写哲学。书中的哲学体系并不是作者叙述中重点,只是在文字里透出的哲理,意即这本哲学书的所叙倒像是由自身的体系的应用,并且(不自觉地)在应用中去体现自身。因而也带来了解读的难度来,另一种说法是提高了理解的自由程度,似乎也能更广泛地适应了。
原先倒是想重读一篇之后再来写的,但既然只是写读书笔记,只读一篇之后的所想倒也是重要的。
书中不少篇章像是在“王”“君子”提些有关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建议的,也很难推出是种避世的哲学,虽也提到返朴归真的社会假想,但就連这样的文字,也是在论述(对象?)“王”?社会改革之类话题时提出的。我所理解的“出世”当然与此有很大的出入。也由这一点想到一些问题来,为什么改革的对象是客体(社会环境),而不是作为主体的人呢?两种可能性:对“人”时代所限思考不足;对“人”理解的偏差。在这一点上老子的理解倒是相信社会对人作用的第一性,即社会“返朴”之后人方能“归真”。(唯物?)
在许多逻辑判断时,老子经常使用的是:如果由a能得出b,则是有相似逻辑关系的A.B也存在由A得出B的关系。这两组判断中前者是前提,如果能找到两组判断间的本质联系,推断方能成立。否则,当然有成为诡辩的可能在书中有时会惊异得出结论的简单与突然,前者当然必须思考的前提,而后者则有可能是逻辑上的不相容。(读者__作者,作者__现实)
似乎也不能写很多了,或许下次读完之后看到现在的所写,有许多新的发现的。(2001.4.27)